专家视点︱叶属峰:海岸带蓝碳研究的三大基础问题
编者按:
近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在青岛共同组织召开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围绕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类型特征、国内外关于海洋蓝碳工作的进展与经验、海岸带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与其中蓝碳生态系统的界定、以及有关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本文是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科技处处长叶属峰发言的若干摘要,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1
关于概念与分类问题
海岸带蓝碳研究,需要厘清三个基本概念:蓝碳、蓝碳生态系统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并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清晰界定其中的蓝碳生态系统。
◢三个概念:蓝碳、蓝碳生态系统、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这三个概念可以在唐剑武等(2018)提出的有关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五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鉴定与分类。
【注:唐剑武, 叶属峰, 陈雪初, 杨华蕾, 孙晓红, 王法明, 温泉, 陈少波. 2018. 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8, doi: 10.1360/N072017-00341】
◢两个分类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前者,是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科学问题。后者可以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蓝碳属性来界定。
◢蓝碳的属性界定问题
一个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否属于蓝碳生态系统,其核心是,大气中CO2被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固定后,是否永久性地被转化成为稳态C,净结果是是碳汇还是碳源。
2
关于减排目标分解与我国海洋蓝碳生态修复布局问题
按照2015年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提出,到2030年,我国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各省市、各行业,最后分解到海岸带海域,进而提出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修复规划布局。这样,才能为今后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提出战略性指导意见。
3
关于实证案例研究的技术与应用层面问题
关于黄河口海岸带蓝碳实证案例研究,分为技术与应用两个层面。
技术层面内容包括:
一是,典型黄河口海岸带海域,有关海岸带生态系统分类及其蓝碳生态系统属性鉴别。
二是,典型海域蓝碳生态系统对碳汇的贡献力评估,如黄河口生态系统的高滩植被(柽柳、芦苇、翅碱蓬)、海草床、牡蛎礁生态系统及其它滩涂盐沼湿地生态系统。
三是,典型海域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结合研究区域的属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出拟开展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蓝碳生态系统区域属性特征,如位置、面积、用于生态修复的动植物种类及方式方法等,评估将会达到的碳汇贡献量,如黄河口的翅碱蓬、海草床与牡蛎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问题。
(2)提出有利于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流域调水调沙措施建议,如调水调沙季节安排、水量沙量大小分配等。
(3)就如何以蓝碳概念理论为引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抓手,在陆海统筹原则下(重塑)新时代海洋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和创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新模式建立,提出构建相应理论体系、标准技术体系和管理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4)如何以蓝碳概念理论引领创建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建立蓝色经济示范区,促进沿海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实体化发展建议。
应用层面四个问题:
一是标准技术体系构建。面向全国,乃到全球,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科学地提出适合我国典型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牡蛎礁等)保护与修复的标准技术体系、法律法规与政策管理体系,以及用于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国际气候谈判之用的蓝碳规则体系。
二是海岸带蓝碳监测调查能力建设。有关盐沼湿地蓝碳监测与调查能力建设,如监测站点布设、自动远程监控体系建设等等。
三是海洋蓝碳交易有关的管理政策体系构建。建立有关海洋蓝碳交易市场有关的完善的管理政策体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蓝色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和示范区创建。按冈特.鲍利(Gunter Pauli)在《蓝色经济2.0)(2017)中提出的蓝色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我国沿海省市典型区域蓝色经济发展模式、规划任务与重大工程清单。
参考文献:
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美丽中国·和谐共生).人民网
冈特.鲍利 著。薛林,扈喜林 译。蓝色经济2.0——给罗马俱乐部的最新报告。学林出版社。2017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