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纪念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年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8-07-12 13:32:52 

1.jpg

  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首次下西洋。其后直至1433年,郑和历时28年完成七次下西洋,遍访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

2.jpg

航行装备


 
  郑和每次出航,船只多达百余艘,随行人员达2万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郑和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 “宝船”。宝船共有63艘,最大的长度为151.18米、宽度为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这种高达4层的船上共有9桅,可挂12张帆。锚重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起航。一艘宝船可容纳千人。其他船的种类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分别用于载货备物、储运粮草、日常居住、军事作战。“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指挥中心、管理和协调中心。

3.jpg

4.jpg

 历史意义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所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5.jpg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6.jpg

 中国“航海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中国航海日是我国涉海领域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节日,至今活动已经举办了13届,目前是我国涉海领域级别最高、范围最广、综合性最强的节庆活动,既是所有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海警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wenhua/history/2018-07-12/51579.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