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赤潮来袭 慎食这类海鲜!防止中毒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8-06-29 14:01:05 

 连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国部分海域先后出现小范围赤潮,而且有的赤潮还有毒!是不是吓着了一边看世界杯,一边喝啤酒吃海鲜的你?

  真的,没骗你。近期,浙江宁波和福建连江、石狮海域发生了赤潮。日前,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重要消费警示,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部门也提醒公众,部分海鲜产品尤其是贝壳类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海鲜产品时需谨慎。

  不过!经检测,宁波海域为无毒赤潮,对宁波海域的贝壳鱼类无影响。

  但福建连江、石狮海域发生的是有毒赤潮。

  当有毒赤潮爆发时,海水中存在大量有毒海藻,贝类(贻贝、牡蛎等)、螺类等摄食该类有毒海藻,会在体内富集更多海藻毒素,其中织纹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所以毒性也最高。

贻贝

牡蛎

织纹螺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若人们食用了在有毒赤潮期间捕获的贝类、螺类,中毒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染毒贝类不能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来加以分辨。当食用贝类时应尽量去除内脏,一旦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为确保饮食安全,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群众,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消费者在赤潮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同时,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链接: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分有毒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的赤潮生物会分泌赤潮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毒素。有毒赤潮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一般与天气有关——比如梅雨季节,闷热的天气非常容易导致有毒藻类滋生。

  当然,无毒赤潮是无害的。

  (来源:浙江在线 宁波晚报  新华网)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meishi/haixian/2018-06-21/5101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