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里的渔家情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6-28 10:28:49 

 编者按:天蓝如碧,白云如练。海滩上,海鸟翔集,洁白的天鹅或卧或嬉戏。沐浴在阳光下的海草房,伸出长长的投影,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屋檐下,聊着家长里短。这一幅安静又生动的画卷,再现了山东沿海地区普通的渔家生活。

  “树高悬渔网,菜园隔低墙,渔家炊烟起,香绕海草房”。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作者走进山东荣成。在他看来,海草房是一个区域人文、建筑、民俗等方面的缩影,对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原始石块垒起的屋墙上,隆起高高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的海草。在胶东半岛的近海地区,保留着大量以石为墙,以草为顶的海草房。

  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标本,海草房的形成与当地气候、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历史上,沿海一带的浅海海域生长着许多大叶野生藻类。每年一入秋冬,大量成熟的海草成团地被海浪卷上岸滩。这种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还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当地居民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后做成苫盖屋顶,并就近凿取山石或海石堆砌外墙,建成海草房。

  据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建筑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现于秦汉时代,宋、金时期在胶东半岛广为流行。元、明、清时期迎来繁盛。

  山东荣成现存最早的海草房有300年历史,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是荣成的宁津所和东楮岛。宁津所尚存海草房一条街,东楮岛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海草房村落,村里有用砖头砌墙、磨砖对缝、工艺讲究的海草房,据说前身是明代的公用仓房。

  修建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而且全部是手工制作。据荣成港西镇巍巍村村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刘玉启介绍,盖海草房可以简单划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大步骤,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苫房”。


  海草房苫房是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质量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均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密。“苫房”的原理和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前者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苫房的材料除了海草,还要掺一些麦秸。苫房时,一层海草一层麦秸,如此累加。为了抵御大风,有的人家会加盖一层瓦片,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

  坐落于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通常会把破旧的渔网罩在草顶上,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为了方便排水,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角度为50度。但坡越陡需要的海草越多,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建造一栋海草房顶需用海草、麦秸秆数万斤,三四个工匠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建成。

  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屋顶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这种结构在建筑美学上极其独特,大块粗犷的石头砌成的外墙与毛茸般的屋顶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建筑堪称一绝,是最具胶东特色的生态民居。

  作为几千年来的特色建筑,荣成海草房的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无论是外部的建筑风格及手法,还是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它完全区别于现代所有民间建筑,不仅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为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海草房民居蕴涵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当地百姓在建海草房之前都要选地基、择吉日,砌墙基时要有“压宝”的习惯。当天,再贫寒的人家也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饺子,在吉祥喜庆的气氛中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寄托。海草房建成后,要放炮、“支锅”、吃“抓着”(一种当地的油炸食品,寓意“越抓越高”),有的人家还要组织“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活动,这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直沿袭至今。

  正是鉴于海草房民居的美学价值,它曾经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居》邮票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藏式碉楼、云南竹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