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暑礁海洋站是这样建成的——访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原总工程师张道平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5-23 16:29:36 

 

■ 本报记者 周超

 

  每当回忆往事时,30多年前的一段特殊经历总让张道平心潮起伏。
  1987年3月7日~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届年会召开,要求中国在南沙、西沙各建1个海洋观测站,所获测量资料共享。当时的张道平从部队转业在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现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担任该所水声研究室主任。接到任务,他两次远赴永暑礁,参与了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艰苦卓绝的建设。
  在他看来,能亲历并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一生最大的骄傲。“我们是建站的开拓者。”每每提及此事,张道平总是自豪地说。已经80岁的他,对当年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四十四人赴永暑礁勘察

  1987年5月15日~6月6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一个由44人组成的勘察工作组,搭乘“向阳红05”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从广州出发,赴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开展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等基本考察。
  张道平正是这44人之一。直到起航前,他都不清楚此行的任务、航线和目的地。“出于保密考虑,当时只通知我们需要携带勘测的仪器和设备,直到船开到了外海,队员们才知道要去南沙群岛执行海洋观测站选点勘察任务。”
  5月的南海,风平浪静。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勘察组抵达永暑礁。“那时的永暑礁,只在低潮时礁盘可以露出海面,高潮时只能看到一个像橛子一样的黑色柱子,约有1米高,在起伏的涌浪中时隐时现,距离远了根本看不到。”
  调查船停泊在距离礁盘十几海里的海面上,勘察队员坐小艇登上礁盘。张道平所在的水文地质考察组具体负责验潮站的选址考察和水下照相。他们用竹棍做成木排绑扎在礁石旁,人在木排上工作。据张道平回忆,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木排很小,最多时只能站3个人。”冒着烈日高温,勘察队员考察主礁石周边地形,收集底质和海沟的水深资料,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掉入珊瑚礁缝隙中。除此,张道平还要和队员协助水文组观看水尺,记录潮汐变化等情况。这些资料为永暑礁建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
  “当时也没觉得有多苦、有多累,一想到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就深感责任重大。只要能顺利完成,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值得。”回忆那段艰苦的勘察经历,张道平如是说。
  考察队完成全部考察和巡航任务回到广州后,一份名为《南海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呈报给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海军和国家海洋局,同意在南沙群岛永暑礁建设海洋观测站,具体实施交由南海分局负责。

四十余天攻克设备难关

  1988年1月,距离春节不到1个月。一天,海洋技术研究所接到南海分局下达的紧急通知,要求由海洋技术研究所负责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站所需的观测设备研制。
  根据任务要求,留给海洋技术研究所的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既要组装设备,又要完成调试。待验收后,运往永暑礁。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气象、水文等多要素组成的海洋观测站,大多数都是单要素,不符合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站标准。因此,如何将这些单独运行的测量设备组装成一个自动化运行系统,成为科研人员急需攻关的难题。
  时间紧,任务重。海洋技术研究所马上成立课题组,决定由张道平具体负责系统的研制和现场安装,并汇集计算机室、声学室、温盐深室的众多科研人员集体攻关。
  购置计算机和仪器设备、重新编写系统软件、组装和连接仪器设备……短短1个月,项目组快速完成了海洋观测设备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组装。
  接下来就是更为重要的“考机”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测试观测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在测试期间,接二连三的故障,让课题组应接不暇。但他们毫不气馁,积极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因为“故障并不可怕,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弥补一项不足。与其运到永暑礁才发现故障,倒不如提前发现和解决。”转眼到了春节,离截止时间越来越近,课题组加班加点,昼夜奋战。“那年春节,只放了俩小时假,回家吃了一顿饺子,立即返回单位。”
  经过40多天的鏖战,课题组终于按时完成任务。3月中旬,观测设备通过了专家组第一次验收后运往湛江。在湛江,又进行了第二次验收,随后运往永暑礁。

四十余天完成永暑礁建站

  1988年6月,张道平搭乘海军船舶,前往永暑礁参与建站。其间海况恶劣,一路颠簸,很多人都晕船,张道平也不例外。
  4天后,课题组部分同志先行登上永暑礁。与一年前相比,永暑礁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了一片由搅碎的珊瑚礁沙子形成的陆地。这片陆地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高出海面十多米,但整体看来,永暑礁还是平地较少。
  一上永暑礁,张道平等人就忙碌了起来。他们先是通过小艇将观测设备运到礁盘上,然后就抓紧安装和调试。温盐深测、测波仪、验潮井、计算机室……各种仪器和设备相继安装完毕。“一忙起来,大家都没有时间概念了,白天干活,晚上研讨,没睡一个安稳觉。”
  吃着咸菜和米饭,喝着南瓜汤,住在临建里,头顶上除了烈日,还有不时飞过的国外侦察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队员们不畏艰苦,争分夺秒抢抓工期。40多天后,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观测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顺利完成。此时的张道平一照镜子,才发现头发、胡子乱成一团,人晒黑了,也瘦了。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张道平已退休多年,但他一直关心着永暑礁的变化。回忆起自己两次赴永暑礁参与海洋观测站的建设,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立,对我们国家深入开展南沙海域科学考察、加强国际海洋合作、维护海洋权益是一个非凡的贡献,我能有幸参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张道平说。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523/73446.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