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可将半数核力量部于核潜艇以此保卫北方航线
俄罗斯需要北极地区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既然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各种改革后,俄罗斯已经处在困难的经济和军政条件之中。但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简单。对俄罗斯北方和北极区的态度,能反映出俄罗斯发展战略的面貌。
但各种公共管理机构是如何处理国家战略利益的,又应当如何处理国家战略利益,则是另一回事了。
全世界的北方地区有2000万平方公里。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个国家的北方地区分别拥有1100万平方公里领土900万人口、700万平方公里领土60万人口、150万平方公里领土60万人口。现在苏联已经解体,北方地区占俄罗斯领土达到65%(苏联时期北方领土占全国49%)。这片领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根据联合国的估计,俄罗斯拥有价值28万亿美元的自然资源,而北方地区就占70%到80%。几乎全部已探明储量的镍、钴、锡和稀土元素都在北方。顺便说一句,美国的自然资源估价为8万亿美元。专家们估计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沉积层中拥有数十亿吨石油和数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单是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就能生产500到600亿吨标准燃料(俄罗斯每年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不超过10亿吨标准燃料),而久负盛名的里海的储量只有100到120亿吨标准燃料。
然而,要想得到北方财富,需要国家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其中涉及到从财政、经济问题到社会、生活条件的所有问题。苏联从建国之初就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开发北方,而苏联人也确实从中受益了。例如,上世纪60到80年代,单是西西伯利亚石油的出口就换来了4000到5000亿美元。在国际储量,在1932年到1994年间,马加丹地区生产的黄金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现在,北方地区在俄罗斯对外贸易额中占到50%至60%,其赚取的外汇保证了俄罗斯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日用品的进口。
但北方不只仅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北欧的大西洋港口与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港口之间的最短航线就是北方航线(NMR),而北方航线沿着俄罗斯北冰洋海岸延伸。轮船如果经北方航线从圣彼得堡前往弗拉迪沃斯托克,可以比经由苏伊士运河少航行9000公里。此外,北方航线使得俄罗斯海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区之间的机动成为可能,这一点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经过北极点的空中航线是联结美国与欧亚的最短航线。在北方航线上由俄罗斯破冰船引导的外国船只,以及通过俄罗斯领空的空中运输,都会给国家带来大量财富。
俄罗斯还能从北方地区获得其它的好处。在北方地区的科学考察结果也会增大该地区的重要性,这是现在和将来该地区高效发展的重要的先决条件。尽管这类考察是苏联海洋学和苏联科考船队的特点,却不可能很快恢复,很多问题早就应该得到重视。例如,俄罗斯确实有机会划定一条从北极地区东部直到北极点的大陆架外部边界,这将使俄罗斯拥有开发150万平方公里大陆架自然资源的主权,并使其油气资源增加150到200亿吨标准燃料。为此,有必要延续20世纪90年代初的科学考察,并向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俄罗斯的权利。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大会的规定,俄罗斯应当在1997年批准协定后的十年之内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如果外国油气公司抢在俄罗斯之前在该地区立足,将来再想抓紧也无济于事了,尤其是在加拿大、挪威、丹麦和美国已经对北极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的情况下。
其它的紧迫问题包括俄罗斯与挪威之间存在争议的巴伦支海中部富饶的费登斯克油气田。俄挪两国的围绕斯皮茨卑尔根的关系十分紧张,挪威正竭力将俄罗斯驱逐出该地区。
北方航线的未来也并非一片光明。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北方航线从一开始就是俄罗斯的国家战略通道。从1991年向外国船只开放以来,就出现了将北方航线定位为国际航线的要求,1995年还为此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国际讨论会,美国、德国、挪威都积极地研究该线路的自然地理条件。显然这些国家准备建立一个运用大量外国资本来运营北方航线的国际联盟。在不远的将来,俄罗斯可能会被迫为本国船只使用这条航线付线,而不是从中受益。
目前在白令海区的主权问题上与美国还存在着矛盾。1990年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与美国国务卿贝克签订的协议,从俄罗斯手中夺走了很大一部分白令海富饶的海底油气资源和渔业生产的便利条件。协议一经批准就将生效。美国国会非常清楚这份协议带来的利益,因此毫不犹豫就批准了。遗憾的是,当时白令海并没有受到俄罗斯的重视。直到199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这份协议时才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于是拒绝批准。1999年2月国家杜马再次拒绝批准该协议,并通过了一项要求归还俄罗斯权利的决议。现在美国人正在不遗余力地从白令海区获益,在那里捕鱼的俄罗斯拖网渔船会遭到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抓捕。这就再一次提醒人们,在当今世界上,强大的国家总是要胜过寄希望于普遍“价值”的国家。
总的来说,经济和军事上的一些弱点不利于实现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我们的“朋友”正在追求两个战略目标:首先,进一步破坏俄罗斯的经济,其次,将北极地区开辟为在军事冲突中使用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打击俄罗斯领土的跳板。我们还应当牢记,根据俄罗斯已经批准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可以将一半的战略核力量部署在核潜艇上,其中的多数都属于北方舰队,其作战区正是北约地区。在战争中首先摧毁俄罗斯的这些力量,将是美国海军和北约的主要任务。
美国正在以最大的积极性进行北极地区的考察和开发。在投给北冰洋考察的外国资金中,美国资金占到了90%。1996年到2001年期间,北极规划是美国考察和开发全球大洋的联邦规划一个组成部分,其北极考察工作涉及12个联邦部门和其它机构,大约30个大这和其它研究机构。1995年到1999年,美国实施了一项代号为Skysacks的广泛计划,运用携载着科学设备的核潜艇对北极地区进行研究,在6个月时间里有4艘潜艇5次进入北极地区。1999年一艘潜艇逗留在楚科奇海时,美国海军部长还登上了该艇,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参加了一次北极巡航。高层官员参与核潜艇的北极巡航,凸显了该地区考察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核潜艇是北极海盆研究的最有效工具。
在柴油机潜艇和其它船只通行北方航线方面,苏联海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核潜艇的发展,苏联海军开始在北极中心地带的冰层下开展活动,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对于北极的探索和开发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1949年,苏联首次在战后派北方舰队的三艘中型柴油机潜艇前往太平洋舰队。由于困难的冰层条件和经验不足,这几艘潜没能一次性通过这条航线,而是在提克西湾过冬,第二年才抵达弗拉迪沃斯托克。1950年7月初,北方舰队的另外三艘同型潜艇离开波里亚尼基地,在没有破冰设备保障的情况下环绕诺瓦捷姆利亚,并在迪克逊港停留了几天(我本人当时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军上尉领航员参与了这次航行)。接下来,这些潜艇在破冰船的引导下抵达了楚科奇海的无冰水域。整个航行还是比较顺利的,尽管破冰船在维尔金斯基海峡的厚冰中停下来排放锅炉里的水蒸汽时,险些发生了潜艇沉没的惨剧。当时潜艇也跟着停了下来,冰面突然开始移动,潜艇立刻置身于冰块陷阱之中。艇体一下子就沉到冰面以下,而艇桥还露在冰面上。只要再有一块哪怕小一点的冰块撞上潜艇都会碾碎艇桥,开着顶部舱门(当时已经无法关闭舱门)的潜艇就会沉入海底。我不愿意想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万幸的是在那一刻冰块停止移动了,破冰船赶紧引导潜艇避开冰块的再次撞击,应急措施成功地使潜艇脱离了危险。9月30日这三艘潜艇抵达弗拉迪沃斯托克,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年前离开北方舰队却在一周前才到达的前三艘潜艇。这些有益的经验对于后来组织大量水面船只和潜艇通过北方航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57年夏天我担任611型远洋柴油机潜艇的指挥官时,第二次参与了同样的巡航,这种潜艇是当时最先进的潜艇之一。这次多用途远征的目的地是远东地区,整个编队由5个中队组成,其中两个是潜艇中队:17艘613型中型柴油机潜艇,两艘611型潜艇和两艘补给船。由于当时的冰层条件,引导这样一次航行有很多困难。由于当时正在诺瓦捷姆利亚进行核试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但最终一切都很顺利,我们于10月7日抵达堪察加。在那次航行中,领航和其它各类保障都要好于1950年的航行,此前获得的经验没有白费。
苏联核潜艇的先驱K-3号于1959年11月首次执行穿越北极冰层的任务。由于潜望镜损坏和测冰设备的设计缺陷,该潜艇不得不中途返回基地。但这次航行证明核潜艇能够并将继续完成冰下航行的任务。1962年7月17日,K-3潜艇抵达北极点并浮出冰面,将一面苏联国旗插在一块浮冰上。1963年9月,K-115号核潜艇(627型,由I•R•杜布雅加中校指挥)首次在冰下从北方舰队驶抵太平洋舰队。10天后,K-178号(658型,由A•P•米哈依洛夫斯基中校指挥)在航行途中多次浮出水面,其中有两次接近苏联漂流站SP-10和SP-12。1963年9月29日,K-181号(627型,由Y•A•西索耶夫中校指挥)在北极点地区浮出水面。这三名指挥官都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他们标志着北极海区苏联核潜艇航线的开辟。
1978年,当我担任北方舰队一支小规模核潜艇编队指挥官时,我受命率部在冰下经北极中心区前往远东地区,这是苏联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类似航行。由于在此之前已有多艘潜艇单独进行航行,已经开辟出了相应的航线。
1978年初,我的编队接到命令,派两艘装载着导弹的670型核潜艇前往太平洋舰队。该型潜艇排水量为6000吨,下潜深度可达300米,水下航速可达26节(约48公里/小时),艇上装有8枚海射型反舰导弹和一个鱼雷发射舱,艇员共90名。该艇的特色在于只有一个核反应堆,而其它型的苏联潜艇都有两个。根据此前制定的计划,首艇将率先航行到规定的距离上,并浮出无冰海面,然后第二艘潜艇才能离开基地。与此同时,各种保障部队和保障手段(如舰船、飞机、预备人员等)将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
此次行动的指挥官在其中一艘潜艇上航行,并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让两艘潜艇保持水中通信形成一个编队。这样能将行动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减少一半。此外,由于该型潜艇只有一座核反应堆,一旦在冰下航行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就会使潜艇处于非常困难(实际上近乎绝望)的境地,因为储藏的电能只能在很有限的时间内保障电动机运转和维修工作的进行。如果两艘艇形成编队,当一艘艇的反应堆出现故障时,另一艘艇可以为其标出上浮水面,或者使用鱼雷为其炸开冰层供其上浮。联合行动还能提高导航的精度,这对于高纬度地区的导航是十分关键的。士气因素也非常重要,显然,联合水下航行要求艇员具有更高的训练水平和更完善的协同计划,才能投入海上试验工作。由编队司令部制定的这类协同计划在此前的训练和演习中已经体现出了价值,包括1974年3艘水面舰艇和两艘核潜艇横渡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抵达远东地区的远航。
我受命指挥这支编队,监督整个行动过程。Y•A•图莫科海军上校(后来晋升为海军少将)在第二艘潜艇上担任副指挥官。两艘潜艇的艇长分别是V•R•卢申中校和A•A•古谢夫少校。
1978年8月22日凌晨,两艘潜艇离开基地并立即潜入海中。它们用了两天时间抵达冰层边缘,并在那里进行实际条件下的机械设备水下测试。接下来两艘潜艇的表现的乎完美,当我们向北方舰队报告情况时,舰队批准我们继续航行并向我们致以传统的航程平安的祝福。8月26日下午,潜艇下潜到指定深度而后并肩前进,航行的主要阶段开始了。两艘艇的相对位置由声呐设备控制,距离保持在2到4公里。根据冰山的情况,潜航深度在200米到400米之间变化。每艘潜艇都有自己的下潜深度许可值,以保证航行安全。潜艇之间利用声呐进行通信,航行过程中始终在测量艇外海水的深度、冰层厚度、温度、盐度和密度,航行状态、系统和机械工作情况的有关参数都得到了认真的记录。我们还特别关注防火措施,因为在水下航行(更别说冰下航行)时,核潜艇内任何地方的火花都会导弹非常危险的紧急情况。整个航行期间我们都很顺利,这充分证明了预先计划的准确性、潜艇设备的可靠性和潜员的专业性。
9月1日下午,两艘潜艇在冰下航行了大约3500公里后,在楚科奇海指定海域一艘待命的破冰船附近浮出海面。在给上级的一份报告中,我们宣布航行的主要阶段已经完成,接着收到了上级的祝贺。我们呼吸着北极地区的新鲜空气,以水面状态向白令海峡继续航行。这条海峡太浅,难以潜航。本来我们不必下潜,但当时白令海峡正值风暴天气,两艘潜艇潜入水下并肩向堪察加进发。
9月8日早晨,两艘潜艇抵达太平洋舰队的潜艇码头。一份官方文件说,潜艇的指挥官、副指挥官和两名艇长都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因为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特殊任务,并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遗憾的是,两名艇长现在都去世了,他们当然有资格享受永久的荣誉和纪念。
整整一年后,一艘多用途核潜艇向北极点进发。此行的目标是测试新型潜艇的性能,并继续北极点附近的探索。这次我又担负指挥任务。我们标出了北极点附近的航线,并于9月1日轻而易举地浮出水面。由于刚刚完成了指定的任务,我们尽情地欣赏北极地区没有受到人类文明破坏的自然风光。当我们再次下潜并穿过极点时,我想起了29年前第一次在柴油机潜艇上执行北极任务的情景,那时真不敢想象一艘潜艇能在北极点浮出水面。我为祖国、人民和海军而深感自豪。
这时获得的经验已经足以保证多艘核潜艇在北极冰下完成任务,为在北极地区更广泛地运用核潜艇执行各种任务铺平了道路。可以开发出水下集装箱船,从大平洋向欧洲的港口快速输送重要货物;可以开发水下钻井平台,在北冰洋大陆架上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还可以开发水下油轮和其它船只。这些都能使我国濒临绝境的潜艇工业恢复生机,而潜艇制造是易于破坏而难以恢复的行业。显然,只有深谙国家利益的英明的国家领导人,才能肩负起重振潜艇工业的重任。译自:俄罗斯《军事思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