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9日,南大洋观测系统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瑞典、新西兰、韩国、土耳其、荷兰的国际南极与南大洋研究专家和中国极地科学与海洋科学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
会上,中外科学家从南极与南大洋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等基础观测数据采集、共享与数值模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南大洋是地球洋盆之间和全球海洋环流上层和底层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的独特地理学特点,使其成为对全球海洋环流和地球系统有深远影响的区域。加强对南大洋过程、反馈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敏感性的研究,有助于人类破解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海洋资源保护等难题,为此,需要跨学科协同合作。
南大洋观测系统的目标是解决南大洋科学研究的6个主要挑战:一是南大洋在全球热平衡和淡水平衡中的角色,二是南大洋翻转环流的平衡,三是海洋在南极冰盖的稳定和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中扮演的角色,四是南大洋碳吸收的趋势和后果,五是南极海冰的未来变化,六是全球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南大洋观测系统目前受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以及多个国际计划项目的支持和赞助。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大可院士为南大洋观测系统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该系统在中国的代表。本次会议在中国召开,由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中国承办,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提供了平台。
早在2009年~2010,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首次成功在南大洋开展了潜标观测。该潜标系统投放于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0海里的普里兹湾海域,重点对南大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进行了观测,对普里兹湾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洋、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支持。之后,中方科学家持续对南大洋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曾江宁)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510/73241.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