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钟声 梵音悠悠 千年古刹泓兴寺重放异彩
乳山境内素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意谓这两处佛庙最兴盛,对境内地域文化影响深远。
泓兴院始于南北朝北魏,兴于隋唐,衰于民国,迄今一千六百余年。初建原为泓兴尼姑庵,后尼庵异地另迁,更建为大僧泓兴寺院。
为促进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体现社会和信众所愿, 2010年8月30日,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在原寺院属地葫芦山北侧复建泓兴寺,建设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三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铜壁画“八相成道”、 法堂、僧寮、斋堂等一应殿堂僧舍。 从奠基到建设,历经近两年时间,于2012年5月18日在庄严祥和的梵呗声中隆重开光。寺院开放至今,坚持正统佛教思想,秉承弘扬优秀宗教文化,利用多种形式传播佛教本愿,相继开展释迦牟尼圣诞、观世音圣诞祈福、讲经活动和两届禅悦人生夏令营。每逢盛事,僧俗二众、十方檀越,纷纷来临,交流佛法,讽诵大乘经典、梵唱香赞,共同祈愿世界和平安宁,人民幸福安康。 泓兴院作为乳山载史名刹,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此次恢复重建,是对“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实现了广大佛教信士多年来的夙愿,对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佛教文化资源,展示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提升乳山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大乳山景区带来了灵气,增添了旅游亮点。自寺院开光以来,凡遇道场盛典、浮图奠基、寺院开光、高僧来仪、大德捐功、菩萨圣诞等佛事,寺院上空均出现神奇的“佛光”,前后历十余次之多。可以说是宝地呈祥,福海生辉,这既是吉祥之光、博爱之光,更是民族团结之光,国家振兴之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凝聚着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特别是佛教文化,已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思想。近年来,大乳山景区以“福地养生大乳山,母爱千年温情湾”为主题,大力弘扬母爱、养生与佛教等传统文化,倾力打造融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度假胜地,为进一步弘扬佛教文化,建设和谐乳山、幸福乳山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制:刘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