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海洋港口 进一步完善海洋产业体系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28 17:3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涉海科研力量呈现出向山东省集聚的态势

 

  山东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拥有国家驻鲁和省属海洋科研、教学机构近60家,涉海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金额在全国名列前茅,海洋科教高端人才云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先后在全国掀起了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90年代,开全国先河,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形成了以海洋农牧化、海上大通道、涉海工业、滨海旅游为主要内容,覆盖三产的海洋经济体系。2008年起,开始发展现代海洋生态牧场。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探索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近年来,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成立、建设,我国涉海科研力量呈现出向山东省集聚的态势: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等国之重器落户山东,在我省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海综合探测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探测与研究能力;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从近海到大洋的热带西太平洋空天海地一体化科学观测网,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进入了标准化、批量化、常态化建设和运行阶段,形成数值预报产品并应用于海洋环境保障部门,确立了领跑国际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力求实现从点、线到面、体的系统提升,深海白龙浮标、深海Argo、智能浮标、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交付,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山东省高端海洋装备服务海洋环境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山东省主导完成了全国90%以上海水养殖新品种的培育,牵头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扇贝、海参等多个重要经济水产物种的全基因组图谱构建,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等高水平期刊上,为基因组育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并颁布了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初步完善了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依据,在海洋牧场的生境修复、种群和资源补充、效果评价、环境监测和风险预警等多个关键问题上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全自动智能化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海洋渔场1”号成功交付使用,为实现我国海水养殖从近海向深海拓展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保障近海生态环境安全。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持续应用于北戴河敏感水域藻华防控以及金砖五国峰会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保障;与智利Virbac-Centrovet公司签署改性粘土技术应用于智利赤潮治理合作协议,首批改性粘土已启运智利,标志着改性粘土技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大规模现场应用的赤潮应急治理技术走出国门,是我国绿色环保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篇章。

 

  海洋科技集中于基础研究,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山东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海洋大省,科技资源丰富,科研产出硕果累累,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山东海洋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却并不突出。尽管201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但海洋经济大而不强,主要贡献仍来自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相对传统的产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均衡,陆海统筹不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分散粗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海洋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潜力亟待挖掘。

 

  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体量大,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或提出/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为目的的研究。海洋领域存在大量未知的科学问题,当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处在探索和认知阶段。山东省的海洋科研力量大部分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载体,大多致力于解决前沿科技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以及作出更多原创发现。总体而言,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力量呈现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格局。

 

  现行的奖励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科研选题导向性强。在科研工作中,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往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山东省的海洋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通常以所学专长和研究兴趣为主,同时对经费申请、论文、影响因子、奖项等考虑较多,对于市场需求及成果的应用价值考虑不够,因而导致部分海洋科研的创新成果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不够顺畅,成果落地存在瓶颈。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性的工程,涉及法律、法规、政策、经验、资源和资本等诸多方面,仅凭一己之力显然无法完成。科研人员往往专注研究,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加之山东省从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专业化机构还不够健全,尚未形成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

 

  领军人才和顶尖团队匮乏,人才队伍稳定性欠佳。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当前在山东省的海洋科技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和团队不够壮大,国内外一流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研究方向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南方经济发达省市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很多人才优惠政策,增强了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吸引和争夺能力,导致山东省海洋科研机构存在高端人才流失的现象。

 

  强化既有优势,补齐产业化短板,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经济新动能

 

  今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传递出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山东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海洋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何借助海洋科技力量,培育并壮大海洋新动能,使之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笔者从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强化重大创新平台支撑。

 

  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加速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以刚获批筹建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例,中心将充分利用中科院长期的科技积累和建制化优势,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领域相关优势研究力量,实现中科院海洋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成果向山东汇聚, 打造海洋工程装备、近海环境监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灾害防控等交叉研发集群,发展全链条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新动能。强化山东在海洋科技基础前沿和学科方面的优势,补齐在海洋高技术和产业化领域的短板,为山东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端人才和成果储备。

 

  加强海洋应用基础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科研院所要以解决海洋领域生产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与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根本途径。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机构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注重与市场和企业有效对接。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资本,甚至引入保险业,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科研成果收益分配体系,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海洋经济新动能。

 

  加强国际合作。

 

  海洋科技领域逐渐成为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应注重以全球视角开展工作。加强海上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发起海洋大科学计划,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重视“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红利及海产品需求,与山东企业共同开辟境外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渔业基地,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助推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政府层面,宜强化顶层设计,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海洋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用密切合作。优化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分类评估考核,探索将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及成效纳入考核指标。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机制,稳定并壮大人才队伍,汇聚国际水平的海洋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探索鼓励科研人员带成果创业的政策。高校和研究机构注重拓展研究方向,培养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与海洋技术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海洋技术人才,加大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企业急需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海洋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海洋环境同样可作为海洋新动能。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构建高端人才智库,抢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支撑海洋高质量绿色发展,更好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建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economic/blue%20economy/2018-04-28/4943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