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白海豚之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4-25 14:01:26 

■本报记者兰圣伟张一玲


  海浪拍打着洁白的沙滩,绿树点缀着环岛岸线,白鹭飞翔在蓝天碧海间……这里是厦门,一个拥有390平方公里海域的滨海城市。

  厦门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白海豚的数量急剧缩减。城市与白海豚,该如何和谐共生,厦门正进行着有益探索。

从繁盛到落寞

  在厦门火烧屿岸边有一座高大雕塑:5只白海豚环绕在一起,将一位年轻女子高高托起。这是“海豚救渔姑”的美丽传说。在厦门,这个传说广为人知,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愿。

  资料显示,我国沿海南起北部湾,北达长江口均有白海豚分布。上世纪60年代,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数量众多。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和航运船舶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白海豚的生存空间,致其数量骤减。

  到了90年代,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宗国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对厦门海域白海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大规模摸底调查。

  “当时的数据显示,厦门海域白海豚的数量仅为70只左右,生存状况堪忧。”多年从事白海豚研究的海洋三所王先艳博士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

  “白海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船舶航运、水下噪音及清理航道时的水下爆破。”王先艳说,船舶航行产生的噪音会干扰白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螺旋桨则有可能直接伤害到它们。比如在野外调查时发现,有的海豚个体背鳍被螺旋桨打掉了,有的上颚或者下颚被打掉了,有的周身伤痕累累。同时,涉海工程建设、水体污染、海洋垃圾、食物资源短缺等都会对白海豚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为深入了解白海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王先艳自2009年进入海洋三所以来,和同事辗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调查线路从长江口一直延伸到广西沿海。

  据王先艳介绍,2010年至今,厦门海域白海豚数量不足100只,整体大致保持稳定。即使在种群最多的珠江口海域,白海豚的数量也仅为2500只左右,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火烧屿上的救助基地

  “历史上由于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活环境所迫,曾发生过捕杀白海豚的事件。但如今,保护白海豚已经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共识。”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监测与宣教科副科长许静说。

  1997年,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面积约5500公顷。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白鹭三个保护区联合组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在火烧屿建立,位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驯养主管王鹏生,现在每天都要风雨无阻地从厦门海洋管理公务码头乘船上岛工作。“由于基地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们进出火烧屿只能依靠船只。”王鹏生说。  记者在火烧屿上看到,绿树环绕中几栋白色楼房静静矗立在小岛深处。沿曲折小路前行,海豚的叫声越来越清晰。

  “现在,在鼓浪屿、火烧屿等区域经常能看到白海豚,甚至一些临海居住的人在家里就能看到白海豚在海中跳跃嬉戏。”王鹏生指着面前的一片海说。

  据介绍,目前,基地共有两只救助回来的宽吻海豚。这种海豚的形态和习性与中华白海豚接近,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鹏生的工作主要是对海豚进行驯养及科学观察,记录海豚的健康状况。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并不轻松。“就拿喂食来说,不仅仅是喂饱海豚,更重要的是在投喂过程中详细检查海豚的各个部位。”王鹏生一边忙着投喂,一边细致检查着海豚的口腔、体表、呼吸孔、尾鳍等。

  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成立至今,已建成治疗康复池、繁育池、维生系统、科普馆等设施,逐步成为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水生动物救助、驯养、繁育于一体的平台,同时兼具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科普宣传、学术交流、科研实验等功能。

  “救护基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开展可能发生的救助行动。有一次,一位游客疑似拍摄到了海豚,而位置不明,我们只得出海四处寻找,这也是工作的常态。”王鹏生说,7年间,基地完成了多次搁浅受伤白海豚的救助,为白海豚的人工饲养和繁育积累了大量经验。

  “2017年,海洋三所给基地带来一套海洋哺乳动物水声记录设备,加强对海豚声音和行为的研究。现在人类对海豚还知之甚少,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豚的习性,对开展保护和救助很有意义。”王鹏生说。

为白海豚营造良好栖息环境

  如今,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环岛路,还是在酒店内页里公益宣传中,随处可见这座城市对白海豚的厚爱。

  从2009年开始,海洋三所联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通过调查跟踪,建立起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共识别出白海豚个体62只。

  “我们根据白海豚个体的斑点、背鳍、疤痕等自然特征信息,以及对其行为的长期跟踪观察,先后将62只白海豚个体的基本特征、年龄段、活动范围等信息采集入库,对深入研究厦门湾海域白海豚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王先艳说。

  “保护区位于厦门岛周边,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合。为此,厦门市先后颁布《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编制出台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全力构筑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珍稀海洋物种的防线。”许静说,比如,按照规定,当船舶驶入保护区范围后,应降速航行等,最大限度地保护白海豚的栖息地。同时,保护区还设立多个观测站点,全天候监测监控,加强陆海执法监管,规范涉海工程保护措施,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为白海豚繁衍生息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洪荣标表示,自2002年起,厦门先后投入巨额资金,开展西海域70平方公里、环东海域91平方公里海域综合整治,增加纳潮量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30%,海域生态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拓展了白海豚的活动空间。

  “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白海豚的保护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努力,爱海、护海的优良传统在厦门得到了传承。许多民间环保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日渐成为保护白海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洪荣标说。

  王先艳对白海豚未来的保护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以现有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开展厦门湾白海豚承载力调查,并通过微塑料、重金属等监测,全面评估白海豚的健康状况及生存环境影响,为保护‘海洋国宝’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425/7295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