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平潭大屿——福建无居民岛生态修复的范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4-25 13:45:53 

工人往岛上运苗木


■本报记者王自堃


  汽车由西向东行驶在福建平潭海峡大桥上,车窗外海碧天蓝。大桥南侧浮现一座苍翠海岛,名叫大屿,岛上矗立着红白相间的灯塔。这是一座无居民海岛,是我国首批176个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之一,也是福建首批最具特色的20个魅力海岛之一。

  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与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相关人员一起探访了这座海岛,看它如何“旧貌换新颜”。


美丽海岛的“烦心事”

  从平潭的娘宫码头出发,乘船不到20分钟可抵达大屿。上岸后,沿主路前行,左边是原始风貌的山体树木,右边是栈桥堤坝,不远处便是一片柔软沙滩。

  大屿总面积约22公顷,却有两片大面积沙滩,约占全岛面积的1/3。沙细、水清、石险的海岛景观让人称奇。

  但令人忧心的是,大屿海岸侵蚀严重,岸坡时有坍塌。上世纪90年代,大屿有约3.1公里长的岸线,现在只剩约2.7公里,总面积也减少了近10公顷。

  2016年,福建在大屿开展省级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建设。清洁海滩、岸线周边垃圾,建设潮位、水质监测综合实验平台,利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一系列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为大屿带来了一次华丽转身。

  完全修复后,大屿将是一座科技与智慧示范岛。岛上还将种植绿植,改善景观环境。这也是海岛中心开发处科研人员张琳婷每月一次登上大屿的主要目的——察看植被恢复情况,筛选适宜在海岛生长的植物物种。

  然而,海岛生态环境严酷,让看起来简单的植树,变得困难重重。


移植苗木“水土不服”

  在强劲海风与海浪的共同作用下,大屿面临自然岸线遭破坏、海岛严重侵蚀、岛体面积缩小等问题。

  从事海岛生态修复项目的科研人员,一方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植被,另一方面积极寻找适生植物,探索生态型海岛植被修复新模式,降低修复工程及后期管理养护成本。

  “海岛上的植物,最好能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海岛中心开发处副处长刘贞文笑着说。岩生植被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防止岸滩侵蚀,而岛陆植被能固堤护坡,避免岛体水土流失。

  而大屿自然环境恶劣,淡水资源匮乏,植物要存活,必须具备抗风、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

  张琳婷多次参与海岛植被与植物资源调查,就像对海岛植被作“人口普查”一样,她熟知从杭州湾到海南岛的绝大多数滨海植物种类。

  通过“普查”,张琳婷所在的课题组共筛选出400多种具有一定抗风、耐盐、耐干旱等特性的南方植物资源。不过,不同区域海岛的植被类型也表现出差异:不同的温度带,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同一座海岛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受风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适生的树种也不同,长势也有差异。“在大屿开展植被生态修复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植物。”张琳婷说。 (下转2版)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425/7295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