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完成主体建造并下水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下水
2018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完成标体建造和舾装工作,顺利下水,为实现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浮标观测系统迈出坚实一步。中科院海洋所公共技术中心及浮标建造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下水仪式。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科院海洋所2017年度修购专项海上探测平台-近海浮标剖面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具备智能观测能力的综合浮标系统。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2017年11月开工建造,历时五个半月终于完成主体建造工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基于近海观测网络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效尝试,不但具备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还加入了大量智能化及人性化设计方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该浮标设计有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并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的方式,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系统绞缠等危险。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接下来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垂直剖面观测核心部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安装智能绞车并与剖面观测系统联调,进行稳定性测试和优化设计等,期待早日完成布放并进行剖面观测数据的长期、定点、连续、实时获取。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2017年11月份开工建造的,目前首批已完成主体建造。”
中科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高级工程师贾思洋介绍,该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科院海洋所2017年度修购专项海上探测平台-近海浮标剖面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具备智能观测能力的综合浮标系统,在此之前,国内浮标体积最大的多是直径10米的。他介绍,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该系统也是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建造。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建造是中科院近海观测网络观测形式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基于近海观测网络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益尝试,是一项创新性的应用工程。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借鉴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方式,可克服单锚浮标系统随潮流作用、活动范围较大、在进行剖面观测时锚系易与剖面观测系统发生纠缠等缺点,同时采用智能绞车开展实时浅水体剖面的多项参数观测,可实现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功能,是一种适应目前浅海观测需求的创新性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并且集应急生态灾害专项监测诸多功能于一体,其投入使用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数据支撑。
除了在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该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设计和建造也十分人性化。如同一座海上“移动房屋”一样,可以让科研人员在浮标内部空间短期驻留,并设置了生活器具、床位、通风照明系统、储物空间等。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4-20/4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