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赴智利开展藻化治理技术服务与应用示范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03-30 15:46:21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团队一行4人应邀赴智利开展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技术服务与应用示范,与当地海事、渔业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就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落地智利开展深入沟通。

  本次智利之行共举办了5场专题技术服务报告会,向智利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充分讲解和展示了改性粘土治理养殖海域有害藻华的技术要求和实施规范,并在典型养殖海域进行了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应用示范。活动得到了智利各界的广泛关注,智方参与人数近300人,不仅反映出有害藻华已对智利近海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充分感受到智方对中国改性粘土技术的迫切需求。国际水产专业期刊AQUA和Salmon Expert也分别进行了跟踪报道。

 

  本次技术交流及示范赢得了智方不同层面的广泛认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成功走出国门,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智利暴发了大规模有害藻华,对该国养殖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并引发社会动荡。针对困扰该国近海养殖业的赤潮问题,2016年10月智利政府组织由政府部门、养殖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人员组成的代表团来华考察了由俞志明团队研发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并与中方签署合作备忘录。2017年6月,智利Virbac-Centrovet集团(国际化大型养殖健康集团)代表“Simon Chile”(智利鲑鱼养殖联盟)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上海签署了改性粘土技术应用于智利近岸赤潮治理的战略合作协议及改性粘土技术相关产品独家代销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科院海洋所研发了针对智利近岸养殖区的赤潮治理材料——新型改性粘土,并通过国际第三方(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检测,于12月24日正式启运、出口智利。

 

  此次活动是首批27吨改性粘土材料运抵智利后进行的技术服务与现场示范,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携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走进智利,为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走向国际树立了良好范例。

 藻华治理

 

  藻华治理,目前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就曾探索过藻华的治理,但是由于藻华治理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影响、成本低和现场可操作性,很多方法只能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七十年代,日本开展了粘土法治理赤潮的现场研究,该方法成本低、无污染,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但絮凝效率低、用土量大是该方法的重要缺陷。针对该缺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提出了粘土表面改性提高絮凝效率的表面改性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制备出了改性粘土,其去除藻华生物效率提高几十至几百倍。改性粘土絮凝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该成果在1997年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中得到介绍和引用,并收录于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APEC联合出版的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Coastal Waters一书中,成为目前国际上藻华治理的主要推荐方法之一,已被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3-30/48612.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