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造全价值链“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
严控填海造地,壮大海洋经济,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涉海热词,引起海洋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广泛热议。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请他们一一解读今年海洋领域的“抓眼”点。
热词:严控填海造地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严控填海造地”,国家海洋局海域综合管理司司长江华安谈道,从严管控围填海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常态下的新要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作为海洋工作者,要从保护优先、生态用海的角度出发,坚定不移地落实新要求。
在海域管理方面,海域司今年将深入落实《围填海管控办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关于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制订配套细化的实施方案、技术标准规程,不断完善围填海管控的制度体系。“严控新增围填海,积极化解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形成依法治海、生态用海、制度管海的新局面。”江华安说。
热词: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壮大海洋经济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此次又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沈君告诉记者,自由贸易港建设既包括交通运输物流,也含有港口工程、对外贸易,属于典型的海洋经济范畴,是国家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的动能和增长点,符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壮大海洋经济”,沈君感到深受鼓舞。她将“壮大”理解为“强筋健骨”,也就是进一步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一方面是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的新动能,改造提升海洋经济的传统动能。另一方面,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生态先行,不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使蓝色海湾变成金山银山。”
热词: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陈越仔细研读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其中提到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信息高度关注。她表示,国际司在今年重点工作中将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开展海洋经济、海洋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海上务实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目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热词:深海探测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过去5年,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海探测,既是对海洋人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体现了国家对深海大洋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万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工作。”刘峰说,同时还将在“三龙”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支撑的“龙宫”,更好地推进大洋工作可持续发展。
热词: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今年则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谢素美认为,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港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8年,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发展对策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示范区,统筹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适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灾害公报》《海洋经济公报》《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充分发挥海洋在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群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热词: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涵盖岛、桥、隧的跨境超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卢楚谦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落实,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开拓了三地的合作和发展的空间。同时,粤港澳三地共同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已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各方应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构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体系,研究制订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为海洋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中国海洋报社记者 王自堃 通讯员 汤超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