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在南太平洋上—探访“向阳红 01”船驾驶室
■本报记者高悦
3月上旬的南太平洋作业区风浪渐息,正是科考作业的好时机。8日~10日,“向阳红01”船夜以继日,连续进行了14次重力柱取样、CTD采水,获取了大量样品。
深夜,记者来到“向阳红01”船驾驶室,这里一片漆黑和安静。夜幕中的瞭望者,聚精会神地引领着“向阳红01”船的航向。三副胡腾华、水手张质斌一直紧盯着远处起伏不定的海面。
“夜间航行,主要依靠雷达、海图和驾驶员的夜视瞭望。开灯会影响视线,所以必须让驾驶室保持黑暗。”胡腾华介绍,“驾驶室要保证有两人值班,一个是驾驶员,由大副、二副、三副担任,负责瞭望和观察仪表,并下达指令;另一个是水手,除瞭望观察之外,还负责操舵。”
年轻的三副和水手都出生于1990年,同龄人搭班,更容易沟通。他们给记者耐心细致地介绍着驾驶台上的各种航海仪器:动力定位、电子海图、雷达、减摇水舱……
“这些是商船吗?”记者注意到雷达上不时闪现出豆粒大小的光点。
“应该是海浪的回波。”
“怎么看出来的?”记者问。
“你看,如果是货船,自动识别系统会显示该船的名称、航速、航向、目的地等信息。”胡腾华马上切换雷达量程,亮点果然在屏幕上消失了,再查看另一台雷达,没有出现亮点,也未发现任何碍航物。
除了依靠助航设备,驾驶员在经过长时间夜航之后,炼就了夜视瞭望的“火眼金睛”。在外人看来,舷窗外只是黑漆漆一片;在他们看来,却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航线上的碍航物。
“航行过程中,特别是夜航时,如果发现有相对行驶的船航线重叠,我们会根据国际避碰规则进行避让,或者通过甚高频电台直接协调。”胡腾华说。
除了瞭望,每隔一定时间,胡腾华还要到驾驶室后部的海图室作业,在航海日志上记录“向阳红01”船GPS位置、作业的时间、海域、项目内容等。
“嘟嘟嘟……”对讲机响了起来。
“发现合适作业地点,请将船调头行驶2海里!”实验室发来通知。
“驾驶室收到!”
在茫茫海水的覆盖下,看上去平坦广阔的太平洋,海底却是险山纵横,沟壑交错。因为重力柱取样作业对于海底地形要求较高,需要平坦宽阔的深海盆地。因此,“向阳红01”船抵达预定站位后,都要打开船载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仪器,扫描附近海底的地形地貌,寻找合适的作业地点。
接到实验室的通知后,胡腾华立即下达舵令,张质斌根据舵令操舵,两人配合默契,操作“向阳红01”船原地转向,向着2海里外,破浪而行。原来,“向阳红01”船安装了两台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通过驾驶台的操作手柄,给螺旋桨下达指令,可实现360°旋转。
20分钟后,张质斌报告:“即将抵达作业站点!”
“航向108!”胡腾华神情严峻,迅速从一个窗口瞭望,而后又跑到另一个窗口,用简短急促的声音,指挥转向、前进。张质斌准确地复诵舵令,凭借手中的舵轮,把数千吨的庞然大物控制得稳稳当当。
这时,船长俞启军也来到了驾驶室,用鼓励的眼神注视着三副和水手,但不干扰他们的操作。“他们都很熟练了。”整个操纵过程,船舶姿态一次调整到位、快速靠泊成功,船长未更改过一个口令。
23时20分,“向阳红01”船开启DP动力定位系统,准确停泊在作业站位。
“艉甲板,船已停稳,可以作业了。”完成一系列操作,胡腾华放下对讲机听筒,揉了揉干涩的眼睛。起航以来,科考任务一直满负荷,特别是从智利蓬塔港起航以来,他们每天都要值班到凌晨。
“这些辛苦都不算啥。”在胡腾华看来,海上航行的阅历对驾驶员来说,是无价的财富。“特别是靠港和在通航密度较大的狭窄水道航行,是锻炼驾驶员业务能力的关键时刻。”
23时45分,到了交接班时间。接班的驾驶员和水手准时上岗。交接内容包括航向、操舵方式、气象信息、周围船舶密度、有无碍航物、海流状况、各种航海仪器工作状态……
交班完毕,胡腾华、张质斌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又待了一会儿,等接班的人完全适应了驾驶台的黑暗环境后才离开。
时针指向零时,新一轮的瞭望又开始了。
夜已深,皓月当空。海浪拍打着船体,发出哗哗声,仿佛在陪伴黑夜里的瞭望者,一起护卫着“向阳红01”船劈波斩浪,一路向前。......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328/72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