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军战略的演进
□张晓林 屈玉涛
“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统治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钥匙。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海权之父”马汉在一个世纪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历届决策者奉为座右铭。自独立建国以来,印度逐渐加大对海军的重视和建设,海军战略逐级推进,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御”到后来的“区域控制”,再到现在的“远洋延伸”战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战略”为核心的完整的海军战略体系。目前,印度海军的规模位居亚洲的前列,海军实力位列世界第七。
印度海权观念的延续与发展
海权即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这是人类一切海上对抗活动的焦点,也是理解海洋问题的关键。印度从历史教训和对英殖民者海权思想的继承中,延续与发展着自己的海权观念。
(一)历史上轻视海防带来的惨痛教训
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有着悠久的海洋史。在十三世纪以前,印度堪称是印度洋上的海上强国,曾经控制了印度洋上的大部分水域。后来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忽视了对海洋的经略,致使印度传统的防卫只注重西北陆地而轻视海防。到了近代,印度被远在另一大洋彼岸的大不列颠帝国从海上轰开了大门,屈服于欧洲海洋强国的殖民统治近200年之久,历史给印度带来的教训是惨重的。
(二)对英殖民者印度洋缓冲区思想的继承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人为制造了数个“缓冲地带”,其中的一个“缓冲区”就是印度洋。在英国统治的鼎盛时期,英国的势力范围西到霍尔木兹海峡,东到马六甲海峡,完全控制了进出印度洋的战略咽喉要地,印度洋实际成了大英帝国的“内湖”。昔日大英帝国在印度洋上的“辉煌”至今仍让印度海军所向往。
(三)海权思想
自独立以后,印度就把印度洋视为“命运之洋”。早在1945年,印度著名外交家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就写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倒很理想,堪为海权国而无愧。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这两个要害区域都在印度掌握之中,而国土的半岛地形又使它的影响足以远播海外。”并断言:“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界,而决定于从二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开始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出时,印度领导人就曾大声疾呼,要由印度来填补这一“力量真空”,并由其对印度洋负“全责”。
印度海军战略逐级推进的历史进程
独立以来,印度继承了英殖民思想体系中将印度洋变为“内湖”的战略思想,以“印度洋控制”战略为中心,海军战略由最初的“近海防御”到后来的“区域控制”,再到现在的“远洋延伸”战略,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洋。
(一)“近海防御”战略时期——建国至60年代末
印度的“近海防御”战略源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海军只负责沿海防御”的防务方针。当时的英国海军足以控制印度洋,印度完全受到英国的“保护”,发展殖民地海军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反而会危及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海军分得1.1万名官兵和26艘舰艇。独立之初,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国力有限,工业落后,不具备独力的造船能力,印度的各类舰艇及装备设施几乎都是英国海军移交或从西方购买的旧舰艇,仅能担负沿海防御任务。印度在海军建军和作战思想、部队训练、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也沿袭“近海防御”的思想行事。
在这一时期内,印巴之间的冲突频发,美苏两大阵营在地缘战略上的对峙等,使印度将目光始终关注陆地,无暇投向海洋。这一时期,印度采取“有限进攻和两线扩张”的军事战略,陆空军得到重点发展,而海军的建设则被放在相对忽略的地位,战略上从属于陆军,作用和地位仅处于三军之末;另外,由于对外关系推行不结盟政策,国家防护重心在陆上,因而对海军的建设未予重视,出现了重陆轻海的倾向,海上防务仅限于“近海防御”,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以配合陆军和空军作战。
(二)“区域控制”战略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适时对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其依据为:一是印度陆地扩张目标已基本实现,印度开始将战略重点转向广阔的印度洋。二是印度洋由于英国的逐渐撤离正处于“真空”状态,印度决心填补这一“真空”,把印度洋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三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印度于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大片蕴藏多种自然资源的专属经济区,这些都需要印度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去保卫。四是海军力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出风头”。这次战争成为印度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印度海军以自己的实力取得了印度洋周边地区海洋大国的资格,开始把触角伸向印度洋,实施对印度洋的“区域控制”战略。
印度海军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 “剥夺敌人使用海洋的机会和维护自己使用海洋的权利”两个方面。为达成对印度洋的“区域控制”,印度把印度洋划分为三个战略区域:一是要确保近海安全的“完全控制区”,其范围为专属经济区以外,300海里以内的海域。二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具备监视能力的“中等控制区”,即“完全控制区”以外300—600海里的海域。三是具备前突能力,具备一定威慑能力的“软控制区”,即印度半岛700海里以外的印度洋海域。
在“区域控制”战略的指导下,印度海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是海军军费不断增加,二是从编制体制和装备质量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三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加强海军基地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海上保障体系。80年代末,印度海军已经成为一支拥有5.5万人、130余艘各类作战舰艇、2艘航空母舰、180余架作战飞机的世界中等规模的海军,基本具备了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
(三)“远洋延伸”战略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进入90年代,印度已经不满足于作为地区国家的存在,开始把“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国家”当作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其海军战略也凸显进攻性,进入“远洋延伸”战略时期。印度此次调整海军战略的动因有三:一是海洋在印度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印度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才能维护印度向海洋发展的经济利益,将来才有可能建成海上强国。二是印度面临的“海上威胁日益严重”。一方面,巴基斯坦正试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以便在战时封锁、攻击印度沿海或海上的重要经济、军事目标,切断印度的海上运输线。另一方面,世界超级大国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也在觊觎印度洋上的利益,将来也有可能与印度在海上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印度认为,只有尽快建立一支“世界级”的海军,才能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威胁”。三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正如印度防务专家所说“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主宰印度国防全盘战略的是海洋”,“印度海上战略的长期目标应该是成为海权国,从而独立地在安危攸关的海上捍卫本国的利益,从而执牛耳于印度洋地区”,印度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2000年4月,时任国防部长的费尔南德斯就提出“海军新战略构想”,宣称,“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表明印度海军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印度洋范围内。2004年6月,时任印度海军参谋长的辛格上将正式宣布了印度海军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文的理论——《海军新作战学说》。该理论认为,海军的任务不应只限于进行“控制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战”,而且还要有能力“到达敌方海域,控制敌方滨海地区”。在海军发展战略上,建设以航母、驱逐舰、核潜艇等大中型舰艇为骨干的多层次海上力量,最终建成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远洋舰队,从而确保海军具备“第二次核报复”打击能力和远距离“力量投送”能力;在海军的战略任务上,主张控制与威慑并举:既要建立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遏制它们向印度洋扩展,又要对印度洋外部的海军大国实施威慑战略,争取达成海上力量均势,限制它们在印度洋上的行动自由。海军战略的远景目标是“东进、西出、南下”,即全面控制印度洋,西出大西洋,东进太平洋,南下非洲,最终进入大国海军的行列。从中可见,印度的海军战略思想日渐成熟,已经实现了由“近海防御”到“区域控制”向“远洋延伸”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