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营扎寨”西南极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2-27 09:52:13 

——来自罗斯海我国第五座科考新站的问答


  • 罗斯海新站址上的临时建筑<br>


  


  2月7日,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标志着南极新站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预计,新站将于4年后建设完成。届时,中国在罗斯海地区拥有科研和后勤保障平台,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为何要建设第5座考察站?为何在罗斯海建设新站?新站未来具备哪些功能?为新站建设做了哪些前期准备?《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在南极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夏立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张体军,请他们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

为何要建第五座考察站?

  目前,我国已建立4座南极考察站,其中长城站、中山站为常年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将是我国第5座科学考察站、第3座常年科学考察站。
  南极大陆被横贯南极的山脉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两大部分。从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布局来看,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属南极圈外;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都在东南极。
  而罗斯海则处于西南极,在这里建新站,从历史意义上说,它填补了此前我国在西南极没有科考站的空白。
  夏利民说,在罗斯海地区建设考察站,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南极考察站布局,提升辐射西南极地区和南太平洋海域的考察保障能力,提升我国保护南极环境和参与南极治理能力和贡献。

为何选址在罗斯海建站?

  罗斯海是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优选路线。从南极探险时代到科学考察时代,这里都是各国探险家和科学家青睐的地方。
  “从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以来,考察队连续5年在罗斯海围绕新站选址开展勘察调研,完成了该区域地质、海岸、测绘、气象、海冰、水文、动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调查,为优化选址和查明拟建区域情况提供了大量基础信息。”夏立民介绍,国家海洋局多次组织新站选址的前期论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和科研条件后,最终选定了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作为新建站址。
  从地理环境来看,恩克斯堡岛位于南纬74°50′~74°57′,东经 163°35′~ 163°46′,其南北最长约13公里,东西最宽为5公里,岛屿陆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南北走向,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地,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
  罗斯海地区是南极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开展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杨惠根说:“在这里,有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这是南极冰盖和南大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罗斯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人类开展研究较少的区域之一;有南极最大的无冰区——麦克默多干谷群,被称为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环境的地区,在冰川主导的南极洲,无冰区为陆地生物提供了难得的生存机会。”
  该区域是南极考察和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目前,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均在罗斯海区域建站,国际上在该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标志着‘雪龙探极’工程建设的实质性启动,也是我国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的务实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南极做出更大贡献。”夏立民说。

新站将建成什么样?

  “考察站主要包括站区建筑、站区配套设施、站区道路交通及工程机械装备、雪橇板式飞机冰雪起降跑道及航空保障系统、码头设施、海洋实验室及业务化观(监测)系统、相关科考观测设施设备。”张体军说。
  据了解,新建考察站将具备在本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辐射科考范围300公里~500公里;具备考察项目运行、指挥、紧急救援等功能,计划满足50人度夏、30人越冬的需求;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等功能。同时,具备供电、供水、供暖、交通功能,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功能,以及配有人员应急避难设施。
  “新站建设以智能先进、安全可靠为理念。”张体军表示,新站将适应现代技术发展趋势,在施工、运行等阶段采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考察站智能化、人性化。

为新站建设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建设新站,建设者们需要有一个能够临时居住和生活的营地。第34次考察队完成了营地建设,为新站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自1月18日上岸以来,27名新站队员充分利用气象有利的时间窗口,连续作战,有时一天要干15小时,乱石丛中起营地,安全、顺利完成了新站的前期准备建设任务。”张体军告诉记者,目前,考察队已完成全部206平方米临建设施,修建了道路和临时码头,建成了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设施,基本具备了满足34人工作和生活的保障条件。同时,基础测绘、生物生态监测、工程地勘、设计调研等任务也全部按计划完成。
  “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坚强领导下,27名队员牢记使命,始终贯彻国家海洋局关于确保‘人员安全、重大装备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指示,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站区所有垃圾做到了全回收,实现了零排放。”张体军说。

      特派记者 郭松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