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减灾中心负责人谈海洋减灾业务发展规划纲要
■ 本报记者 金昶 方正飞
国家海洋局近日批复了《海洋减灾业务发展规划纲要(2017~ 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未来一个时期海洋减灾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安排。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负责人。
记者:在《规划纲要》中,对未来几年减灾工作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目标?
负责人:根据《规划纲要》,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海洋减灾主要灾种全覆盖、灾害全过程管理业务化,建成一个海洋减灾监控平台、突破一批技术方法、推出一系列服务产品,形成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决策支持、评估核查等三大基础业务能力,把减灾中心建成引领全国、体系完备、能力突出、保障有力的国家级权威业务中心。
在海洋减灾监控平台建设中,将形成涵盖环境与空间地理信息、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信息等内容的海洋减灾数据库,完成国家级海洋减灾综合业务平台研发,实现海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辅助决策、海洋灾情预评估和损失评估3大系统业务化运行,努力形成“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网共享”的海洋减灾“一张图”。
记者:在规划中,对于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将采取哪些举措
负责人:《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推进以县为单元的海洋动力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完成全国沿海一级风险区的县尺度区划工作。组织开展重点区域精细化海洋生态灾害和环境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区划,公布国家尺度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通过“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整合等方式,将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纳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家和沿海地方的规划、区划制定修编工作中。
同时,将推动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推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逐步建立以县为单元的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制度,推动出台《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办法》。
实施重点目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定海滨浴场裂流灾害排查与评估技术标准,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裂流灾害快速排查,并设立公共警示标识。推进沿海大型产业园区和重化企业的海洋动力灾害引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灾害链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开展海洋灾害及灾害链的致灾机理、过程反演、灾害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研究,推动形成海洋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以环渤海等重点海湾为切入点,开展沿海地区涉海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风险源摸排。初步建成“平战结合”的精细化危化品泄露入海事件应急管理监控平台,完成海洋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数据库及其泄漏典型案例库建设,研发危化品泄漏入海影响快速评估方法和应急处置技术。
记者:在完善海洋灾害调查、评估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负责人: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完善海洋灾害现场调查业务机制,建立涵盖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绿潮等主要灾害的现场调查工作规程和业务制度,建立现场调查报告模版并迅速形成每日快报和综合报告。
要健全海洋灾情统计报送制度体系,建立涵盖各类海洋灾害致灾因子和经济社会损失要素的业务化统计指标和方法。建立完善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
拓展海洋灾害影响和减灾能力评估,建立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过程和年度灾害损失等级划分标准和评估方法,探索开展重特大海洋灾害灾情预判工作,启动灾害应对工作和减灾效益评估示范。
同时,还要加强警戒潮位核定成果管理应用,并在海洋灾害保险方面进行探索。......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207/71797.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