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全力应对“桑吉”爆燃溢油事故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2-05 16:33:59 

    主持人:本报记者王自堃

  嘉宾: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副司长霍传林、东海分局环境保护处处长金左文、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姚子伟


  2月1日,“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进展情况。事故现场海域水质有何变化,工作人员怎样开展监测?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记 者:沉船至今,事故海域油污污染和水质变化状况如何?

  霍传林:油污监测方面,迄今为止,沉船附近的海面多次发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油污带,呈现银白色、黑褐色、彩虹色等不同颜色。采集的26个油污样品经检测分析,初步判断为燃料油泄漏。

  我们在沉船点周边海域以及漂移路径共采集了360个水样,结果显示,溢油已对事故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累计有11个站位的水样石油类物质浓度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最高时达到1261微克/升。同时,国家海洋局组织人员监视监测了浙江、上海近海海域,采集样品158个,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未发现油污带、油膜,水体中石油类物质浓度处于本底范围内。


  记者:本次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有哪些特点?

  金左文:主要体现出4个特点。一是时效性强。从事故发生到爆燃、漂移、沉没,只有一周多时间,沉船发生的溢油扩散变化非常快,对海上环境监视监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国家海洋局第一时间派出3艘船赶赴现场监测,同时利用卫星遥感、飞机、无人艇等手段,快速获取现场资料。

  二是监测难度大。这段时间风浪较大,事故现场离岸较远,作业难度很高。调查船经常在七八级风的情况下坚持作业,这对船舶行驶和现场采样分析造成了很大困难。现场监测人员不畏艰难,通过连续20多天的高强度工作,已获得了近万个分析数据。

  三是监测范围广。失事船舶至今已经漂移300多公里,我们不断调整监测方案,扩大监测范围,始终保持两艘万吨级的船在海上持续作业,目前监测面积已覆盖3.5万平方公里。

  四是持续时间长。要对海洋生态环境作出科学客观评价,需要持续跟踪监测。尽管事故海域海况复杂,监测难度极大,但不管付出多少艰辛,也要守护好我们的海洋。 


  记 者:从每天公布的监测数据看,油污面积变化比较大,为什么?

  姚子伟:油污面积主要依靠卫星遥感监测,并结合船舶、飞机现场验证最终确定的。油污面积变化快的主要原因是事故发生以来,发现大片油污后,海事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开展了针对性清污作业,有效控制了整个油污面积的扩大。

  此外,由于凝析油易挥发,受到风、浪、海流的影响,油污带随时在漂移,飞机和船舶现场核查时相对困难。卫星的覆盖范围也有局限性,导致每天监测的面积会有一定差异。同时,现场海况也会对卫星图像产生影响,现场风速2米~10米时卫星图像溢油特征比较明显,如果遇到恶劣海况或者1级海况会有一定的误差,导致油污面积有一定的变化。


  记 者:下一步,国家海洋局还将做哪些应对工作?

  霍传林:主要是继续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强化溢油监视、漂移预测、生态影响评估等。一是继续强化与交通、海事、农业、环保部门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及时通报发现的油污带位置、时间、面积等信息,提高监视监测的覆盖面、时效性以及油污清理的针对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天—空—海立体监视监测力量部署,开展船舶定点准同步连续(25小时)垂直剖面观测,继续做好海洋环境预报预测,及时掌握溢油分布、漂移扩散状况。三是调集专业设备在沉船附近海域全面开展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文环境精细化调查,结合海事部门已开展的有关工作,利用水下机器人对事故船舶可能发生水下溢油点进行观测。四是及时向事故处理专项小组通报信息,并继续在国家海洋局网站公布监视监测结果。......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205/7172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