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销瓷图案特点,以海上丝绸之路舟山六横双屿港古瓷器为例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8-01-17 10:42:2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展现本国历史文化的优质名片。其实,瓷器自古以来就受到外国来华贸易者的青睐,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瓷器有着精湛的烧制技术、独特多变的造型以及精美写意的图案纹理。在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中,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的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瓷器外销市场也逐步拓展,尽管明朝的海禁政策日益加强,但也不缺乏大量的明代瓷器以走私的方式流销海外。

  依据有关文献考证,公元1524~1548年(明朝嘉靖年间),浙江舟山群岛南部的六横岛、佛渡岛被葡萄牙等地商人辟为“双屿港”,葡萄牙人和闽浙商人在这里一起经商,使双屿港成为亚、非、欧各国商人云集的繁荣商港,常住的外商有3000多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后因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初七被巡抚朱纨派遣官兵摧毁所建营房,以木石填塞双屿港,双屿港即废。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就在佛渡发现了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古彩瓷片集散地,还采集到三种福建地方窑口烧造的明代瓷片,这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互市货物中的陶瓷器一致。而在六横西北到东南长20余公里的“石蛋路”,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陆路段”上人们还发现了许多明代的碎瓷。

 

  2010年,在“海上陶瓷之路”运输线附近,考古队发现了10余处古代港口及港口附近散落的明代嘉靖年间的红绿彩、青花瓷。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有关人员也证实这几片青花瓷产自明嘉靖年间的景德镇窑,而红绿彩则与在中葡早期贸易的早期据点——广东上川岛发现的红绿彩如出一辙。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明代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口,双屿港的瓷器贸易之繁华可见一斑。

 

  上图这些瓷器是在六横双屿港留存下来,保存相对完好的青花瓷,碗底印有大明宣德年造的六字官印。另外在六横岛六横镇田岙中心村的龙头跳海岸线上至今还有零星碎瓷可以看见。

明代外销瓷图案特点,以海上丝绸之路舟山六横双屿港古瓷器为例 

  总体上,我们可以从六横双屿港出土的青花瓷器上,看出明代外销青花瓷图样的几个方面的特征:

  1、浓厚的宗教色彩

  嘉靖年间,皇帝本人尊道教、敬鬼神。因为嘉靖帝的父母本来就信奉道教,从小就会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加之荆楚之地神秘巫文化的影响更使皇帝崇奉黄老之道。所以,为了合乎高层的审美品位,官窑的图案设计也往往呈现出浓重的道教色彩。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云鹤等。例如八仙人物纷杂不定,到了明代最终为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与何仙姑八人。八仙手中所持法器各有区别。像汉钟离手持桃子和色焦;张果老骑驴,裹头巾,手持渔鼓;曹国舅身着官服,头顶乌沙,手持塵尾;蓝采和手持花篮或花锄等,都充斥着浓厚的神仙隐秘的玄幻色彩。另外一些佛道人物在嘉靖年间常常被道化,例如嘉靖皇帝连佛教禅宗的乔达摩祖师也被画成道士模样。

  2、吉祥祈福寓意浓重

  中国传统吉祥祈福图案的发展源于原始人文、始于商周,高速发展于宋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在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都带有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思,虽然这种图腾文化不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它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直至今日,传统吉祥祈福寓意的图案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灵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等,是最为常见的纹饰,甚至还有以树木或花枝缠绕形成“福”字或“寿”字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有着内涵的象征意义。像寿星图被用作民间的常用题材,在青花瓷上更为多见。而运用手法最夸张的时候就是嘉靖万历年间。寿星的额头被明显作为突出的重点,又高又大,占据整个头部的一半到三分之二,以突显出寿星独有的长相。另外寿星骑鹤或身旁立鹤图,以谐音寓“贺寿”之意;寿星旁立一鹿,谐音为“禄寿”;寿字上再画一寿星,谓之“寿山加寿”。同时,通俗演义与传奇人物也逐渐被采纳作为纹饰的主题,如东方朔偷桃、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以吉祥文字作瓷器装饰的,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清平”等,除为统治阶级祈福外,也有粉饰太平之意;有一些吉祥语,则作为款识而出现,富有时代特征。所以这些传统的带有吉祥祈福寓意的图样常常被用作瓷器的典型图像,不仅对于官窑,对于民窑来说也都受用。

  3、纹饰线条纤细清丽,画风略显粗率

  明代瓷器纹饰深受当时书风影响,多为写意,笔意酣畅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嘉靖时期采用双沟填色,即细线勾勒轮廓,内用小笔填色,用笔触表现浓淡层次,纹饰纤细、清晰,风格潇洒。青花采用比较坚挺而有弹性的狼毫笔线,转折硬挺,风格刚劲雄健。明中期特别是正德到嘉靖以后,瓷器上纹饰的描绘手法由勾勒渲染转向单线平涂,即把纹饰的轮廓用线条绘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轮廓用线的情况。比如龙纹,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行,爪形团成团形,似风火轮,有三爪、四爪、五爪不等,图案多用纤细清丽的线条勾勒,但画风略显粗率。

  四、明代景德镇外销瓷——红绿彩图样研究

  红绿彩瓷器是中国古代众多窑厂生产的一种低温釉上彩绘瓷器,以丰富鲜艳的色彩、流畅生动的画风倍受人们青睐。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色彩勾勒出纹饰,在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景德镇窑在元代开始生产红绿彩瓷器,出现的时间大体与元青花相同。这种红绿彩瓷器或被称为五彩瓷。明代景德镇红绿彩瓷的生产与发展,在整个釉上彩绘陶瓷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技术的成熟直接影响到以后五彩瓷与斗彩瓷的生产与发展,因此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从海上丝绸之路六横双屿港出土的青花瓷和红绿彩来看,明代外销瓷主要的生产点在江西景德镇,从中可以发现明代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繁荣,印证了明代是瓷器生产与发展的顶峰这一事实。从青花瓷与红绿彩的图案来看,两者的图案内容都呈现出吉祥、富贵、如意的寓意,并且有着浓重的道教思想。所以说,统治阶级的意志会有意或无意的通过某些传播媒介传授给大众,这在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中很容易实现。另外从图案描绘形式上,以青花瓷为代表的釉下彩绘和以红绿彩为代表的釉上彩绘体现着明代绘画形式的多变创新与发展。最后,纹饰线条纤细清丽,也是明代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总的来说明代外销瓷器,基本以官窑外销为主,辅之以民窑外销。外销瓷器的图案与当时明代国内主流的瓷器图案样式相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