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 让海洋档案从“幕后”走到“台前”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1-10 17:16:56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让海洋档案从“幕后”走到“台前”

  建于东汉的兰台是当时国家档案管理的专门建筑,“兰台史”就是从那时设置的史官。如今的档案工作者常自称“兰台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位于8楼的海洋档案馆办公区,记者看到昔日昏暗拥挤的档案库房、堆放卷宗的铁皮箱柜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办公室、整洁的电子阅览室和档案整理间。守护着蓝色档案的海洋“兰台人”,正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从故纸堆中讲出新声。

  追寻蓝色初心

  在信息中心海洋档案馆办公区,陈列着“国家海洋局不能忘记的29名建局倡议者”展板。29位前辈的肖像、履历、贡献,引人注目。海洋档案馆副主任徐文斌指着其中一幅肖像说:“这张照片是最近才辗转从他的后辈手中得来。”

  照片上的人叫丘捷,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后任山东海洋学院地质地貌系主任。55年前,他与另外28人联名向国家科委倡议成立国家海洋局,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荏苒,29位建局倡议者仅有2位健在。海洋档案馆工作人员先后奔赴北京、南京、青岛、厦门、长春等地,寻访倡议者的家属、老同事、学生,抢救性地找寻他们的手稿、照片、奖章等,获得资料近1500件。

  2018新年伊始,海洋档案馆工作人员便紧锣密鼓地筹划起对丘捷后人的拜访和史料征集工作,一点一滴追溯、还原前辈的人生轨迹。

  最近,海洋档案馆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寻路漫漫 初心永恒》,展现29名倡议者的形象和贡献,讲述海洋人的初心。

  “以人找事,以事带题。” 徐文斌说,这是档案馆制订的史料征集新思路,力求将海洋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新媒体讲老故事

  2017年的最后一天,“海洋档案”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那年今日”1984年的今天,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奠基典礼举行》。文章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长城站奠基典礼上的一个个瞬间,带领读者穿越回30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文章结尾处写道:现今,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正在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紧张建设。新时代,我国更加美好的南极新征程已开启。

  徐文斌在电脑上列出了“那年今日”栏目后面几期的内容提要:“1991年1月8日,国家科委委托国家海洋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首次海洋工作会议。”“1983年1月19日,国家海洋局批准筹建海洋档案馆,地点在天津。”……一个个“历史上的今天”就是“蓝色档案”的坐标点,传承着一代代海洋人的蓝色梦想。

  把海洋故事搬上新媒体,让档案变成“活”的故事。海洋档案馆正努力开创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力求扩大蓝色记忆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在新时代讲好海洋故事,使海洋档案工作由‘幕后’走到‘台前’,已成为海洋‘兰台人’的共识。”徐文斌说。

  1月5日,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交流会上,海洋档案馆有关工作人员向来自全国沿海各地的代表们提出了调查成果的归档要求。“海洋经济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海洋档案工作不仅要守护和追寻海洋历史,更要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足迹如实地记录下来。”海洋档案馆主任薛惠芬说,充分发挥档案在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由“保管保护”转为“服务利用”,是新时代海洋档案工作的题中之义。档案馆为海洋经济调查开发了专门软件,以利用便捷的电子文件为主,实现档案前期审核、在线利用等,大幅提高了归档效率。

  档案人员介绍,历史档案具有重要的信息载体价值,运用数字化方式,可避免长时间、高频次的使用对档案实体造成损害。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收集的大量文件可为后期数据挖掘打下基础。档案人员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挖掘,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和海洋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海洋档案馆正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目前已经具备了海洋档案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网络、运算等资源和能力。截至2017年底,该馆馆藏电子档案达到240TB(TB为万亿字节),蓝色记忆的国家宝库不断“在线”扩充,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服务。......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nei/2018-01-10/46836.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