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大海诗人的大海胸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1-04 15:29:55 



  编者按:散文诗作为一个文体,以独特的诗体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受到人们的喜爱。肇始于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拉开了序幕,中国散文诗也应运而生。如今,走过了百年历程的中国散文诗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又一个百年。为此,本期特推出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先生小辑,向大家介绍这位大海诗人的大海情怀。

  耿林莽(1926年~) 当代散文诗作家,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青岛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望梅》《耿林莽散文诗选》《散文诗品评录》等十多部。

  年逾九旬的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先生是一位大海诗人。他依海而居近70载,常在鲁迅公园的青松翠柏间与鹅卵石路上迎接海上曙光。他的散文诗《日出印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受:“海的大理石,依然蒙着睡眠的青纱,昏昏迷迷,晓风拂过,低飞如鸥鸟之翼。谁揭开海的面纱,谁的手指?”

  他经常倾听大海的声音,诗意在他笔下流淌:“冷浪拍打高高崖壁,一种丝绸之声,边角摩挲海浪发出的丝绸之声,近了。光的音乐的手,弹击着褪了色的紫色高岸。岩石上琴弦颤颤,蠕动着的道道日光已经登陆……”
  即使在夜晚,他审美的眼睛同样能看到夜之海的冷色调:“被月光镀亮又被阴影涂暗了的海之波,有一点冷。亮的屋脊和暗的瓦楞,一波,一波,唇的开合,唇与唇之间,是流亡的历史,锁住。喷出来的泡沫,随即被抹去,波涛叠加,翻过去一页,又一页,竹叶般青青,凝聚其上的露,梦之手传递。海之波,是谁的眼睛,睁开,又闭上?”
  在耿林莽十多部著作中,吟诵大海的诗篇就有上百首。他在《思想者》中写道:“黄昏以外,目所不及的远方,是海。海是深渊。海总在磨一面青铜,磨着、磨着,不是愈磨愈亮,而是愈磨愈暗了。海回归古典。回归于宁静与深邃。黄昏以外,目所不及的远方,思想者面海而坐,背倚着礁石。进入沉思。思想者也在磨一面青铜。思想的青铜,不是愈磨愈暗,而是愈磨愈亮了。”
  一个作家、诗人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首诗不仅是审美的,更要有思想性,要具备独特丰富的思想含量或精神性。耿林莽的大海诗章就是审美性即诗性与思想性或精神性的统一。他既观沧海,又观人、观历史、观时代和人的心灵,他在发现海的伟大和美的境界的同时,又高扬人格美、气质美,以及正直、善良、纯净、博爱的精神内涵。
  2007年,耿林莽被授予“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2014年,他成为新时期文学以来散文诗作家参评“鲁迅文学奖”的唯一入选者,2015年被《星星》诗刊授予首届“鲁迅散文诗奖”。耿林莽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并深受读者喜爱,在于他对散文诗文体的创新和对诗性特征的坚守,以及对散文诗审美精神的独特创造和贡献。
  世界散文诗文体创始于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接着出现了俄罗斯屠格涅夫式的变体散文诗,黎巴嫩纪伯伦圣经体散文诗,印度泰戈尔体现宗教文化“梵我合一”、追求至爱精神理想的《吉檀迦利》体,以及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圣琼·佩斯抒情史诗体等。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906年王国维首次提出散文诗概念,1917年散文诗和中国新诗同时诞生。中国散文诗诞生之初就耸立起一座高峰,那就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同一时期的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刘大白、刘半农、许地山、冰心等都有散文诗流传于世。作为一个文化群体,他们集中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了的心灵。散文诗从诗和散文中破体而出,非诗亦诗,亦散非散,有韵非韵,亦行亦段,在诗歌精神和散文精神中凤凰涅槃,生成一种散文诗精神,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个独立品种和主流文体形式。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李小雨说,中国诗歌基本由3个方面组成,即古体诗词、新诗、散文诗,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国诗歌。如今,百年历史的散文诗显示出强大生命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诗人们突破思想禁锢,掀起一股散文诗探索与创作热潮,此后,散文诗获得迅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新世纪以来,散文诗作家群体不断壮大,耿林莽就是这一时代潮流的领航者和重要代表。
  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耿林莽是一位大海诗人,他吟诵大海而获得了大海一样的胸怀。他像古人一样“非无江海志”“欲回天地入扁舟”,用大海一样的胸怀关注人生的大海、生活的大海、时代的大海,将诗思和诗美的触须伸向现实生活。如他取材深圳富士康打工仔而创作的散文诗《跳楼》:“流水线上,机器轰隆隆地鸣响,飞旋。站立:八小时站立,十二小时站立,或者更久。……机器面前无自由,腿麻木了,脑更麻木,麻木成一段流着汗的木偶。”“而今,你的骨灰已沉入大海,这首诗却留在了人间。谁的手,能挽住那‘往前挪了’的一步,谁的手,能遏住这悲剧的重演……”该诗是记录时代疼痛的作品,揭示了社会发展中潜藏的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威胁,发出的呼喊与百年前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一脉相承!农民工是耿林莽一直关注的对象,面对街头、路旁待价而沽的民工队伍,他在《仰望民工》中“以充满敬意的目光,注视这些建设者的身影”,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回响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耿林莽的作品像是草根写作,始终离不开底层民生、离不开现实大地以及对当代文明发展的反思,传承并拓展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光辉。
  当代文坛写诗的只管写诗,写小说的只管写小说,诗与小说的繁荣不必让人费神操心。散文诗却不同,散文诗借诗和散文的“窝”下自己的“蛋”。正是这种文学史处境,耿林莽把散文诗文体命运当作他的生命,心系散文诗的盛衰。他的散文诗美而幻,由小见大,见微识著,由“小感触”进行“大思考”,由“小摆设”探索大语言,成就了散文诗别一种大境界。
  人、时代、世界不是静止的,精神世界同样变化无穷。散文诗精神并非一成不变,散文诗开疆拓土不会终止,这正是散文诗的生命力之所在。耿林莽虽已届期颐之年,却像一棵常青树,青春洋溢,探索不止。



人物评价

张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耿老的文字全是美的,晶莹剔透的。他永不知疲倦,忠于自己的一支笔一颗心,以优美的文字书写着希望和良知。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读耿林莽,会得到这样的启示: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必须是诗人和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诗人要具备打通自我和社会生活、个体和群体精神世界联系的能力。耿林莽总是去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己。

邹岳汉(散文诗创刊主编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主编)
  耿林莽,当代中国散文诗的一座高峰。

韩嘉川(青岛作家协会副主席)
  没有耿老,就没有我的散文诗。

王幅明(河南文艺出版社原社长)
  耿林莽散文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崔国发(铜陵学院党委副书记)
  耿林莽对青年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热情扶持,这与鲁迅关注文学青年一脉相承。  (策划/撰稿 姚汝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