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捕捞和养殖方式使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7-11-09 09:14:44 

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传统捕捞和养殖方式难以为继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稳步推进“海上粮仓”建设,通过培育水产养殖、渔业增殖、海洋捕捞、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五大主导产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为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岛海域养殖区,木排浮箱漂浮在海面上。高启民摄 (新华社发)

  为切实维护海洋伏季休渔秩序,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中国海警2112”船执法人员和连江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黄岐中队执法人员开展海上巡航检查。 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鱼类是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购、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吃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鱼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仅要吃新鲜的,还要吃野生的,要吃深海的。”

  事实上,我国渔业经过长时间粗放式发展,资源已日益枯竭,很多传统的海洋大省都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境地。同时,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和鱼类的生存环境。

  在此背景下,推动我国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资源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石。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

  少捕鱼——

  捕捞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

  要管好船,严格控制捕捞产能;管好网,推行选择性标准渔具,减少渔具对幼鱼的危害;管好港,完善渔船渔捞日志填报和检查统计制度。

  鲲鹏村是广东省台山市一个靠海的村庄,当地居民几乎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然而情况却在这几年急转直下:“捕不到鱼了,收益下降了四五成,出趟海只能维持收支平衡……”这是渔民们的感受。

  “无鱼可捕”的现状在我国很多沿海地区都很常见。我国是渔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渔船最多的国家。由于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捕捞强度远远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

  据估算,我国四大海域渔业资源总量约为1600万吨,可捕量约800万吨至900万吨,但近年来海洋捕捞量都在1200万吨以上,2015年甚至达到了1310万吨。

  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类一味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将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不利于长远发展。

  2017年初,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渔获物产出的控制目标,到2020年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与2015年相比减少309万吨以上;二是控制渔船投入数量,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

  对此,于康震表示,要管好船,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加大减船转产的工作力度等,严格控制捕捞产能。同时管好网,制定捕捞渔具准用目录,推行选择性标准渔具,减少渔具对幼鱼的危害。还要管好港。完善渔船渔捞日志填报和检查统计制度,逐步推进渔捞日志电子化。

  同样是2017年,农业部还公布了《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其中明确,每年的休渔开始时间前移半个月到1个月,总休渔时间普遍延长一个月;同时,休渔类型首次将南海的单层刺网纳入休渔范围,即在我国北纬12度以北的四大海区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均要休渔。

  8月16日,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解禁,海南省1万多艘休渔渔船扬帆出海,撒网开捕。

  “2017年,南海休渔时间从5月1日至8月16日,是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变化幅度最大的一次,休渔期较往年增加1个月。”海南省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渔业资源是极为珍贵的,它涉及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众多沿海渔民的生计问题。我们将继续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坚决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对休渔期间违规出海捕捞者予以严厉打击。”

  多放鱼——

  每年增殖放流400亿单位以上

  到2020年,每年将增殖水生生物种苗数量400亿单位以上。初步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目标定位清晰、布局科学合理、评估体系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综合效益显著”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体系

  增殖放流是用人工的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每年的6月份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黄金时期。6月里,海洋伏季休渔已全面实施,长江等一些大江大湖也处于禁渔期。在这个时期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可以有效修复水生生物资源。

  2017年6月6日,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30个省(区、市)共举办大型增殖放流活动400余场,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超过50亿尾。

  “增殖放流作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表示。

  据悉,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确定的增殖放流目标任务,《农业部关于做好“十三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年将增殖水生生物种苗数量400亿单位以上。初步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目标定位清晰、布局科学合理、评估体系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综合效益显著”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体系。

  近年来,随着放流规模的不断扩大,渔业种群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据调查,在图们江、鸭绿江等自然水域,多年不见的名贵鱼类又重新出现,如花羔红点鲑、狗鱼、鳜鱼、大马哈鱼、滩头鱼等,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青海湖10年封湖育鱼效果明显,据专家测算,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了23%。

  同时,增殖放流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江苏省湖泊等封闭型内陆水体放流效果尤为明显,“四大家鱼”等品种产量显著增加,其中鲢、鳙对抑制水体富营养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湖体中带走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有效降低了水体的营养负荷,对内陆湖区的藻类密度也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此外,增殖放流促进了濒危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徽省黄山区水产局在谭家桥、耿城、焦村、乌石等沿黄山周边峡谷溪流中均发现大鲵,大鲵自然种群数量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养好鱼——

  健康养殖是渔业发展重头戏

  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快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严格控制限养区的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大水面人工增殖、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

  当前,我国养殖水产品已占到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左右,然而部分地区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方式落后、养殖密度过大、投喂不科学等问题造成局部污染严重,影响水域生态环境和养殖质量。因此,转变养殖方式,开展健康养殖是渔业绿色发展的重头戏。

  洞庭湖是我国传统的淡水渔业产区,过去,在养殖过程中,饵料、肥料、鱼药大量投放,未经处理超标排放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等污染。

  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去年启动了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通过拆除大湖围栏围网养殖,控制水库网箱养殖密度,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确保了集中整治区域水质逐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重庆市深化水域牧场建设,采取“以水养鱼、以鱼养水、鱼水相依”模式,按“三不投”原则推进淡水生态渔场建设,大力推广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既改善了池塘水质,减少了病害,又增加了效益。

  近年来,农业部持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淘汰不合理的超高密度池塘养殖、近海普通网箱养殖、内陆大水面投饵网箱养殖等落后的养殖方式。2017年将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0个以上,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0个以上。

  于康震表示,要加快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将宜养水域、滩涂纳入养殖区域,保护渔业基本生存空间。要兼顾资源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盲目地一窝蜂发展。同时严格控制限养区的养殖规模,对于不合理水库投饵网箱养殖和近海高密度网箱养殖,要按养殖容量合理疏散,大力发展大水面人工增殖和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要适度发展优质特色品种,结合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导向,合理引导养殖品种和数量。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