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9-13 13:17:38 

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然而与发达沿海国家相比,其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作者对如何推动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优化提升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平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海洋观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培育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融投资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倪国江 韩立民

  “十三五”以来,围绕强化海洋认知,我国相继提出、实施了“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空间站”等重大工程,将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作为海洋新的发展重点。为推动海洋观测预报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加大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海洋观测装备产业。


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1.国家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是实施“海洋强国”建设、创新驱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基本任务,也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与高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以及高端产业基础紧密关联。国家海洋和涉海战略的实施,对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海洋观测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提升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整合力量,建设海洋观测预报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将对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的推进,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海洋观测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将逐步培育形成。

  3.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

  国家海洋局在《“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将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技术装备列为科技创新重点,进行了总体的规划部署。山东省提出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规划建设高端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此外,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平台搭建、人才吸聚、成果产业化、产业基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强化。


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

  在海洋观测装备产业领域,发达沿海国家已经建立了高端完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技术装备产品线非常丰富,且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基于技术装备创新和产业发展,发达沿海国家主导的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日趋完善,美国建设的综合海洋观测系统、加拿大建设的海王星海底观测网分别代表了海洋观测和海底观测的国际最高水平。目前,国际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正沿着高度信息化与智能化、高度专业化与模块化、谱系化与强功能、高稳定性与可靠性的趋势稳步发展。

  与发达沿海国家相比,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仅有少量技术装备实现了产品化和小规模生产。近年开发的一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如温盐深剖面仪、海流测量剖面仪、海水元素监测仪、侧扫声呐、合成孔径成像声呐、海底地震仪等传感器,均处于试验样机阶段,尚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一直落后于发达沿海国家。

  我国海洋观测科技力量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近年来,武汉、宜昌、郑州、洛阳等地的科研机构也开展了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海洋观测研发的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随着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院)、国家级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威海市)、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的建成,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的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海底环境调查与资源探测等的传感器技术研发方面呈现较大进展,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成果,初步具备了关键海洋观测传感器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海洋观测平台技术近年发展速度加快,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海洋观测站、雷达、浮(潜)标、海床基观测平台、海洋环境移动观测平台的海洋观测平台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同步,为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推动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1.优化提升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平台体系立足于加快海洋观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强依托于科教机构的海洋观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联结国内外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的高效开放互动创新平台网络,提高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大型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开展海洋观测装备产业竞争性技术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中小企业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建设不同层次海洋观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建设形式多样的海洋观测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在人才、财政、税收、融投资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2.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涉海高校、科研机构优化人才教育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海洋观测复合型创新人才。鼓励涉海科教机构和研发平台加大海外高层次海洋观测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引进人才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或利用自主研发成果创办经济实体。打造海洋观测高层次创新团队,重点瞄准国际海洋观测科技前沿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及技术集成应用开发。

  3.完善海洋观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载体

  着眼于满足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开展海上试验的需求,推进国家级浅海、深远海综合性海上试验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共享、军民兼用的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海上试验场体系,为海洋技术装备及海洋模型的研发与检验及其产品化提供保障。推进海洋观测装备检测平台建设,建立覆盖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领域的海洋观测装备计量评价体系。建设海洋观测装备环境检测中心,构建深远海、极地等特殊环境海洋观测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平台,提供全面专业的实验室综合模拟试验服务。推进以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为载体的面向国内外的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技术成果评估、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能力。

  4.培育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企业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吸聚效应,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培育海洋观测装备小微企业,加快海洋观测传感器、平台和通用技术装备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开发进程。依托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产业园区,推动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延伸链条,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

  5.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融投资体系建设

  鼓励涉海科教机构、研发平台和企业大力争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持续投入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衔接,建立海洋观测技术创新地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利用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资金,加大对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性能测试评价中心、应用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简化融资流程。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海洋观测装备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实现投贷联动,支持科技项目开展众包众筹。引导和支持海洋观测装备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6.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大军民融合发展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实施一批市场急需、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军民融合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项目。引导和鼓励军民涉海科教机构、企业加强海洋观测技术创新合作,以共建、参建创新平台以及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搭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军紧密结合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突破海洋观测传感器、海洋观测平台、海洋观测通用、海洋观测系统、海洋预测预报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可持续创新的军民融合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民用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为纽带,开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的合作研制与生产。落实军民融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军民融合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

  (作者分别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913/6924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