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与突破
1至4月份,临港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9%,高于全市3.6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14%,高于全市10.98个百分点。关键经济数据亮点频现背后,是临港区以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核心,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
一、新技术催生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源自哪里?在威海圆环先进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倪赫隆看来,技术是新动能的来源,也是制造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
步入该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生产线上,一些粉末状的原料经过制备、成型、脱胶、烧结、研磨、抛光等工序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微小却圆润光滑的黑色小球,这就是氮化硅陶瓷微珠。
“氮化硅陶瓷在高技术陶瓷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具有的耐磨损、自润滑和重量轻等特性非常适合作为圆珠笔球的原料。”倪赫隆说,目前,公司生产出的氮化硅陶瓷微珠直径可达到0.1至1毫米,直径0.3毫米及以上的微珠实现了批量生产。
让倪赫隆颇为骄傲的是,他们是国内首家,也是世界第三家实现氮化硅微珠批量化生产的企业,烧结工艺已申请发明专利,产品也经过相关厂商的性能检测,未来可应用于圆珠笔生产。
“加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支持和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按照这一要求,临港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推动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促其在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技术优势上发挥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培育2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8家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的发展是一场技术的赛跑,只有不断更新技术,丰富产品结构,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临港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靠技术创新释放新动能,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晨源分子新材料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发的树枝状高分子材料项目,是目前亚洲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树枝状聚合物材料产业化的企业;
浩然特塑建成了国内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砜系列树脂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继巴斯夫、苏威之后第三家实现聚苯砜树脂千吨级生产的公司,填补了国内空白;
继一期紫外线吸收剂投产后,金威化学二期阻燃剂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万吨级生产线,计划年底试生产,同时光稳定剂项目建设也在筹备当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威化学是世界最大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商,他们的产品占据70%的国际市场份额,宝马、奔驰、三菱、三星手机生产商都使用该公司的产品。
来自临港区工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区已有12个项目入选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其中8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4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这些项目研发投入3812万元,预计产业化后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2800万元。
二、新业态释放指数效应
在威信光纤科技有限公司的拉丝车间内,直径20厘米的预制棒经过预处理、拉丝等程序,拉出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之所以能拉出这么细的光纤,关键在于自主研发了PTS系统。PTS系统是系统管理生产流程,类似于人的大脑,能够搜集预制棒的数据和信息,精准计算、控准拉丝的速度,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光纤。
“成立之初,我们就投入3000万元,引入PTS系统和K3企业管理软件,从原料管理、产品生产到成品出库的所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车间智能化水平领先同行业。”公司财务总监李伟介绍,目前,该公司的光纤年生产量达1200万芯公里,可绕地球300多圈,产能位居国内前列。
当制造业“邂逅”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还有生产的“加速度”。“在我们车间,1个人就可以管理2条生产线,100人可以完成1200万芯公里光纤的产量、6亿元的产值,人均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李伟介绍。
依靠信息化,这家光纤生产企业2014年建设并投产,2015年产值达到1.5亿元,2016年产值达到3.5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事实上,不只威信光纤,在“以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为切入点”“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绿色化改造、服务化延伸”上,越来越多的临港企业主动出击,积极拥抱“互联网+”,根据自身的发展路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实现了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理念等各个环节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培植了经济新常态下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自政策的利好也为信息化发展注入了动力。依托区内产业基础,临港区以“两化融合”为抓手,以“机器换人”工程、工业信息化应用项目、“两化融合”项目为抓手,鼓励传统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技术改造提升效率和产品品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政策推动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威达在全区率先开展了“机器换人”工程,引入全自动化钻夹头生产线,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被列为国家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此前的基础上,今年威达将继续实施“机器换人”,预计6月份完成10条智能生产线改造。
作为传统的渔具制造企业,海明威全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渔具平台——海明威钓具商城,短短2年间,网上商城的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终端客户达到3000个,网上销售收入占其国内市场收入的80%。
依托“互联网+”,临港制造业借势腾飞,释放出指数效应。
三、新产业汇聚转型动力
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内,威海威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订单太多,我们一直在赶工!”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由威高自主研发,能够进行60多种疾病筛查。由于该产品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无几,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因此,自去年10月批量生产后,迅速打入国内三甲医院市场,订单量稳定增长。
除了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项目外,在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内,威高医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的DR核彩超项目和威高齐全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灯床塔项目也已投产,另外手术机器人项目正加快研发,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助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临港区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引进优质项目,打造新材料及制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拓展纤维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碳纤维产业园加速推进,中试车间已有力载双稳态战地平台、两岸环保项目、飞牛高分子科技汽车用新型环保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光威复材军民两用无人机项目4个项目正式进驻,山东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先进制造业联合研究中心筹备组预计6月中旬进驻园区。另外,汇宇科技碳化硅纤维等7个项目拟签约,碳纳米管及复合导线、复材搅拌磨擦焊等13个重点项目正在洽谈。随着布局渐成,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迈进。
威海创新经济产业园正全力推进主体施工,着力培育韩国中小企业总部经济、中韩高新技术转化及服务外包、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新产业活力迸发,成为带动临港区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38.8%;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0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发展态势良好。......查看原文:http://f.sdnews.com.cn/yqjj/lhlq/201706/t20170609_2251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