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底寻宝 海山边找矿——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务详解
■ 本报记者 兰圣伟
7月12日,“向阳红03”船从厦门起航奔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务,开启大洋科考新航程。
本航次计划安排约4个月的海上调查,共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边海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调查;第二航段以资源调查为主,主要在东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地质调查,继续扩大多金属结核控制资源面积;第三航段以深海环境调查为主,兼顾开展多金属结核和稀土资源调查。
追踪全球海洋科学热点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吴日升在接受《中国海洋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蛟龙探海”工程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洋领域的重大工程,本航次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该工程所蕴含的深海环境监测与保护的理念。
吴日升说,在中国大洋协会指导下,航次组织实施单位海洋三所联合海洋二所和海洋一所等单位,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论证航次计划和实施方案。航次任务目标既体现国家需求,又反映全球海洋科学热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大洋科考“统筹谋划”“一船多用”的原则。
“起航前,海洋三所调集相关研究领域科研骨干和先进仪器设备,有条不紊地推进航次准备工作。6月在南海北部陆坡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海试,对‘向阳红03’船舶性能和主要科考设备技术状态及指标进行验证,总结梳理作业流程,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与管理,为中国大洋第45航次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技术和制度保障。期待本航次各项科考任务圆满顺利完成。”吴日升说。
提升深海科学认知水平
中国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学家林辉对记者说,“向阳红03”船于去年3月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本航次中,该船将首次执行中国大洋协会委托的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据悉,执行航次任务的科考人员来自海洋三所、海洋二所、海洋一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另有关键调查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随船保障。
林辉说,科考队将采用多学科立体观测与实验手段,实施大面调查、走航观测与锚系潜标观测,结合水下滑翔机等新型海洋技术装备,获取西太平洋海山区、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及相关区域海洋生物样品与观测资料。本航次调查将提升深海科学认知水平,促进并带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调查相关海域海洋环境
据林辉介绍,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务涵盖多领域、多学科。科考队将重点在西太平洋海山区开展“侦察性”海山调查,获取数座海山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样品观测资料;开展调查区海山环境异质性分析,探讨海山生物类群、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深化对调查区海山生态系统的认识,为“蛟龙探海”工程圈定西太平洋海山区“精细化”调查目标工作区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提升对海山在物种进化与扩散中作用的认知。
在东太平洋海域,重点开展东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及邻近海域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积累相关区域环境基线数据,探讨相关区域海洋环境特征及其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参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环境管理计划,履行国际海域环境保护义务提供支撑。同时结合深海摄像观测,获取多金属结核矿体产出位置、连续性和规模等详细特征,扩大合同区内控制资源面积,并进一步圈定结核矿体,估算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控制资源量,为履行勘探延期合同提供支撑。
在中东太平洋海域,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断面调查,获取深海大洋的生物与环境样品和资料,探讨调查区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与生态环境特点,以深化对中东太平洋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的认识。
“本航次一项重要任务是调查相关海域海洋环境。”林辉说,科考队将开展水体和沉积物中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调查,掌握相关海域微塑料的数量、种类和组成等污染特征,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开展海水放射性核素调查,掌握放射性核素在调查海域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式,为评估福岛核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支撑;开展海气二氧化碳、大气气溶胶以及气象等环境要素的走航观测,为评估区域海洋碳收支的贡献,大气沉降物质的海洋生态效应以及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支撑。同时,科考队还将执行稀土资源调查、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获取、新型装备测试和试验等任务。......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713/67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