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打造全国深远海战略保障基地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7-07-07 12:56:35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优化海洋开发布局,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以青岛蓝谷建设为核心,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以国家深海基地等为依托,建设全国深远海战略保障基地。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为着力优化协调发展格局,山东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在相关的表述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蓝谷元素一一被提及,更专门提到“以青岛蓝谷建设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建设全国深远海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山东省党代会报告更加明确了蓝谷的目标定位,为蓝谷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坐落在即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其定位就是要服务国家战略,尤其是在海洋强国战略上。“发展海洋经济,装备须先行。”目前,青岛蓝谷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优质的资源,聚集了一大批国际高端人才,除海洋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外,其他一些涉海项目也在加速聚集,海工装备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家项目成为依托


  不久前,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搭载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96名科考队员顺利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2017年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历时138天,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科学考察任务。为期五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我国深海探索中取得了,蓝谷建设全国深远海战略保障基地的步伐逐步加快。




  “蛟龙号”的研制与顺利应用,本身就是深海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的典范。其试验性应用航次取得的丰硕深海科技成果,加深了中国对冷泉区、热液区、超深渊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推动了深海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支持。更重要的是,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规模逐渐扩大,维护保障和水面支持操作能力逐步提升,关键岗位的保障能力得到锻炼,形成了一支18人的职业化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和两支独立完成潜水器布放回收作业的职业化水面支持保障队伍。


  国家深海基地已经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应用机制,作为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短短几年内,国家深海基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唯一的专用设备先进、配套设施齐全、运行保障有序、人力支撑有力且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深海公共服务平台,在深海海底矿区勘察、深渊科学新领域开拓、深潜职业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和保障。


  先进的车间、试验室、大型科考码头等硬件设施为“蛟龙号”等深海运载器的维护保障提供技术支撑;职业化的潜航员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不断得到锤炼,深海基地公共平台安全高效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以这样的国家级项目为依托,蓝谷海洋装备产业事半功倍,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创新平台不断发力


  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科技与人才尤为重要。在青岛蓝谷,借助海洋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科研力量越来越强大,为海工装备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蓝谷创新平台的大块头,海洋国家实验室凝练科研方向,先期启动实施了“透明海洋”计划,着力发展海洋观测核心技术与重点仪器设备,并启动了部分重型无人水下航行器等装备的研发工作;与山东省科技厅共同设立“问海计划”专项,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海洋观测系统,研发了水下智能装备平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观测仪器装备;聚焦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底过程与矿产资源开发、蓝色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等前沿方向,启动了重大战略研究项目,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


  据介绍,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转向已初见成效。其设立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已组织了“两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蓝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等项目。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战略研究任务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智慧海洋”工程的研究基础。根据国家发展深海大洋探测技术的重大需求,与中国大洋协会沟通,海洋国家实验室拟定参加中国大洋38航次并开展5个潜次的下潜任务。


  为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海洋国家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对科技成果进行梳理,已遴选出80余项具有潜在产业化价值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并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已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配套产业日渐完善


  在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下,依托鳌山湾畔的“国字号”项目,蓝谷海工装备企业如鱼得水,大踏步迈入产业发展的高端。


  NEE-A型海水淡化设备2015年4月10日完成二期改造,是海大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的成果转化产品。该项技术可以在常压下运行,较之反渗透工艺具有危险系数小、设备稳定性好、噪声低、震动小等技术创新优点,维护更是只需清水浸泡。这项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中小型海水淡化电膜技术及装备的空白,也对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未来我们公司可以实现100%的国产自主化。”海大北方公司总经理刘瑞聪说,该项技术在海岛、渔船领域的应用将出现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为保障海洋装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还在蓝谷批准筹建了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装备类国家质检中心,该项目总投资10.1亿元,总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水下设备、海洋电缆、电气产品、新能源电力电子等检测实验室。建成后可为海洋设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提供550余种产品40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同时还可为汽车机车等40大类陆地产品提供17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


  目前,海检中心正立足于整合国内海洋设备相关检验检测研发资源,建立海洋装备检验检测创新体系、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综合性国家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向向检验检测产业两端延伸,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延伸,聚集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创新资源,推动全产业链以试验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即墨要想走在前列,很重要一点就是按照省里的要求努力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要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首先就要把青岛蓝谷打造好。”即墨市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说。青岛蓝谷,正以海洋装备产业为抓手,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通过建设海洋科技新城助力即墨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