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25年前采风长岛后,写下了《耕种大海的人们》。今天,我们再读此文,不仅是回望长岛曾走过的发展之路,重温长岛人敢为人先、无畏向前的创业精神,更是要在自豪和启迪中,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继续前行,在拼搏实干中推动长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向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旅游度假岛战略目标筑梦启航。
耕种大海的人们
(1992年《瞭望》第44期)
浩瀚的黄海、渤海之间,珍珠般撒落着32个大小岛屿,这就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称的山东省长岛县。
仲夏八月,我们乘交通艇从蓬莱港启航。夏日的阳光给蔚蓝色的大海涂上一抹淡淡的金黄,天空海鸥翔集,碧海轻波微涌。航道两侧是成片的扇贝田、贻贝田、海带田……,远远望去,一行行托浮"海田"的筏架和黑色浮泡随波飘荡,好似阡陌纵横;一只只"耕海"的舟船,穿行在"海田"之间,有如田野中奔突的农机在往返耕耘。来长岛前.我们听说岛上有十大景观:半月湾、宝塔礁、九丈崖……;而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方方"海田",绵延天际,不更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海天胜景"吗!
同行的长岛县委书记宋修武是南长山岛乐园村人。这位憨厚的中年汉子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岛屿,每一个岬湾,每一片海域……。遥望大海小成片成垄的"海田",他那张饱经风吹浪打的脸上透出童稚般的喜色。
我们问长岛县的面积有多大?"那要看怎么个算法。"老宋笑着说:"长岛32个岛屿的陆地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恐怕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县。但是,如果加上已开发养殖的60万亩'海田',我们长岛4.3万人平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可就居全国之冠了!"
宋修武告诉我们,长岛是山东省惟一的海岛县。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他们在全国海岛县中率先实现了"养大于捕"的历史性转折。去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占一半以上。目前,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储蓄余额的人均占有数都突破了1万元,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名列榜首。
第二天上午,因为下雨,出海不便,好客的主人便带我们去参观县第二育苗场。从外表看去,育苗场的厂房与陆地上的工厂没有多少差别,但走进里面我们才发现,这竟是一处庞大的"海珍馆"。静静的育苗车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塑料管道,一排排水泥池里喷涌着新灌进的海水。鲍鱼、刺参、牡蛎、黑裙鱼、紫海胆……各种海珍品汇集在这里,真称得上是大海的缩影了。水池里一张张尺把长的饲料板上,附着密密麻麻针尖大小的鲍鱼幼苗。年轻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们,等它们长到拇指那么大,便可以播养到大海里了。还有长岛一带特有的紫海胆,浑身滚圆,布满长刺,别看它其貌不扬,壳内的黄籽却味道绝佳,是国际市场走俏的"海珍上品",每只卖价高达10美元。主人介绍说,像第二育苗场这样的工厂化育苗养殖基地,全县已有17处。
天晴之后,我们乘船去各岛参观。船行之处,一路是"海田"夹道的景象。辽阔的海面上,轻波荡漾,如同春风催动着禾苗,充满着生机。在长岛人手里,大海变成了立体的土地:浅层水面的筏架上吊养着海带、裙带菜,大海深处养殖笼内是色彩绚丽的扇贝,礁岩密布的海湾里播养着亿万只鲍鱼、海参、赤贝、海胆……
望着这"阡陌纵横"的大海,我们不禁被长岛人"耕海牧渔"的壮举所感动。人类在大陆开发史上曾创造出由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畜牧的转变,孕育出人类文明的飞跃。但面对大海,人类却长时期延续着"猎捕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尽管猎捕工具已从木舟和木叉变为雷达和声纳,也难以让大海俯首听命。如今,长岛人决心改写这一历史了!他们开始像农民播种和收获那样,耕海养殖,令大海为人类作出更多的奉献。
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是人类富饶的资源宝库。有关资料提示我们,我国绵延1.8万公里的海岸线,可供开发养殖的滩涂、浅海达2000多万亩,而目前利用的还不到1/5。由6500多个岛屿组成的12个海岛县,也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为了唤醒沉睡的大海,海岸线占全国近1/5的山东省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省里的负责同志对宋修武说:"山东的希望在海洋,海洋的希望在长岛!"
渔民出身的宋修武,可以说是长岛"耕海"历史的见证人。一天晚,他忙完县里的事务,来到我们住处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大海。他质朴的话语里,洋溢着胜利者的喜悦,也让人品味到了耕海的苦涩。短短几个小时,伴着窗外大海的涛声,我们倾听了一部开发海洋的进行曲。
有人说,大海是渔家人的血和泪汇成的。千百年来,长岛人以木船搏击大海,用生命换取鱼虾,留下了多少家破人亡的辛酸故事。世世代代的渔家人谁不梦想有朝一日能真正驾驭大海!
1958年,长岛人靠从日本引进的海带苗种,第一次在大海中开垦出23亩"海田"。尽管当年没有多少收入,却把"大海可耕田"的亘古梦想变成了现实。打那以后,海带养殖在砣矶岛以北海域蓬勃发展起来。到60年代中期,长岛县海带养殖面积曾一度达到1.6万亩,年产2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63%。
海带养殖的"第一次浪潮"来得急,退得也快。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的年代,"以粮为纲"的口号也叫到了海岛上。为了实现粮、菜、肉、蛋、柴"五自给",当年在县里分管农业的宋修武,带领握惯了舵把的渔民,拿起锄头到海岛的石缝里修筑"大寨田",没日没夜地苦干.却始终没能摆脱贫困的阴影。厮守着流金淌银的大海.长岛人却过着年收入不足200元、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的日子。"那时候,我们耕种了万把亩地,却撂荒了几十万亩海啊!"提起那一段"海荒岛穷"的窘况,宋修武至今还感叹不已。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长岛人才将有限的土地退耕还林,重新组织起船队驶向祖祖辈辈痴恋着的大海,他们一面购置现代化的大渔轮向远洋捕捞进军,一面又把目光投向波平浪缓的天然港湾,投向海岛周围广阔的浅海滩涂,开始实施"耕海牧渔"的壮举。
他们选择的突破口,是主产于长岛海域的栉孔扇贝。县里的科技人员告诉我们,在"海八珍"的座次中,扇贝名居第二。这种滤食性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十分奇特,它能飞善跑,哪里有单细胞藻类食物,就扇动两页形似羽扇的贝壳翩然而至。海里自然生长的扇贝不易捕捉,幼贝又常常成为鱼类的食物。要把扇贝从自然猎捕转为人工养殖,就必须为它营造一个固定的"家"。为此,长岛人试验过各种办法,开始时用"万能胶"把幼贝粘养在礁石上,以后又用钻机在贝壳上钻孔穿绳吊养到大海里……。现在,他们在大海上架起一排排绕架,将网状养殖笼吊挂在统架下。这样,人工养殖的扇贝终于有了一个舒适的"家"。
当长岛县扇贝养殖发展到7000亩时,深水大流阻挡了"拓荒者"前进的脚步。为了在深水中扩大养殖.科技人员和渔民出身的土专家一起,创造了加粗底缆、加大行距、加长吊绳和新式打桩法等等办法,为海水养殖开辟了新的领域。目前,长岛县在水深30米的深海开辟了3处扇贝养殖区,平均亩产超过5000公斤,比浅海养殖增产20%以上,历时8年,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艰苦探索,长岛人在没有现成技术、没有国家投资的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方法,在大海里书写下中国海洋渔业的"神农篇"。有关扇贝养殖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如采苗水深测定、养殖海区选择、采苗期限、筏式笼养技术等等,这一项项本属于权威部门制订的国家标准,却在这个普通的海岛上诞生了。
1985年,长岛迎来了第一个扇贝丰收年。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国内大多数人只知有干贝,很少见过鲜贝,销售成了一大难题。眼瞅着肥硕的扇贝积成小山,县里的干部急了,亲自带人背上用冰棍箱保温的鲜活扇贝,四处推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西安……,全国的大中城市几乎跑了个遍,每到一地,他们备酒设宴,免费请客户品尝,不厌其详地介绍扇贝的食用价值和制作方法。在南来北往的火车上,推销扇贝的长岛干部,往往被当作卖冰棍的小贩,刚上车,旅客们就拥了上来。就这样,扇贝的销售市场终于被打开了。
如果说,长岛人养殖扇贝还只是从大海中"捞银",那么接踵而上的养殖鲍鱼就是向大海"捞金"了。鲍鱼被誉为"海珍之冠",国外养殖试验虽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但至今也没有达到大规模养殖的水平。据说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大规模人工养殖鲍鱼将是下个世纪的事。可是长岛人1987年就开始向鲍鱼挑战了。他们请来全国各地的专家,派人到国外考察学习,在3年的时间里,经过难以计数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人工繁殖、人工饵料合成、水温控制和大规模苗种培育等"世界级"技术难题。这样,继海带、扇贝之后,长岛人再次掀起了以鲍鱼养殖为主的"第三次浪潮"。去年,全县投资3000万元,工厂化养殖、海底播养、隧道养殖一齐上,预计今年可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商品鲍鱼50吨,产量比上年翻一番。正当鲍鱼养殖的"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之际,一批科技人员又开始酝酿掀起以海洋生物、海洋药物和水产食品开发为主的"第四次浪潮"。可以预见,当"第四次浪潮"涌来的时候,长岛人又将为我国海洋开发事业踏出一片新的领域。
如今已铺展百里的海田,凝聚了长岛人多少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十多年来,长岛人在大海上拓荒,既要闯过科技难关,又要战胜狂风巨浪。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养护好海田,他们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生活在孤岛的山洞里,有的人甚至在与风浪的搏斗中献出了生命。长岛人的耕海史就是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他们没有什么优越条件可以依靠,拥有的只是天赐的大海和勤劳的双手。
"四次浪潮"犹如四部时代的乐章。乐章的指挥者们一一一长岛县的几任领导,把他们对长岛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凝聚成一只巨鹰,雕塑在县城东南部的烽山之巅。
我们满怀兴致登上烽山。山高海阔,轻风送爽,整个山体被蓊郁青翠的密林紧紧包裹着,惟有山巅一只8米高的白色巨鹰跃出绿波,振抖长翅,乘风欲飞。县里的同志向我们解释巨鹰战略的寓意:科技为鹰首,水产为主体,工业为双翼,旅游为后领……联想到这几天在民岛的所见所闻,我们不能不赞叹,这是一个从长岛实际出发又充满现代意识的豪迈的战略构想!
为了使科技这个鹰首昂首飞翔,长岛县从书记、县长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分别领衔贝类、藻类、鲍鱼、海洋药物等6个海洋科技攻关小组,集中全县千余名科技人员和土专家,不停息地向着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1991年,长岛县完成和推广的40多项水产科研成果中,有11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我们采访期间,恰逢长岛县兴建的水产科技园奠基。这座依山傍海的科技园占地6.6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美元,园内设有水产科技大厦、专家别墅和海洋生物育苗养成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海珍世界"。
宋修武告诉我们,就在我们进岛前不久,山东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命名长岛县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为了让我们亲眼目睹长岛渔民的小康生活,宋修武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渔民家庭。汽车沿盘山公路行驶,近看远眺,处处是色彩绚丽的画卷。在青山蓝海的衬托之下,一座座白墙红瓦的小楼显得格外耀眼,这种别墅式楼房洒落在海岛各处,装点成海岛又一迷人的风光。在乐园村,我们走进几户渔家,看到家家装饰豪华,陈设雅致,特别是其中充盈着的文化氛围,反映出新一代渔民的情趣和追求。宋修武介绍说,近几年,长岛县95%以上的渔家盖起了新居,人均住宅面积超过20平方米。全县每百户拥有彩电92台,收录机80台,电话30部。全县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均达到100%,县里投资兴建的水产中专学校,源源不断地为开发海岛经济输送着各类专业人材……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长岛县又制订出从小康奔向富裕的新战略:到本世纪末,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人均年收入达到人民币1万元。"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们县委扩大会议郑重讨论后确定的战略构想。"宋修武颇为自信地说,"用不上10年,长岛县人均国民收入就可以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专家们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人类进军海洋的世纪。而新世纪的航程,长岛人已经启碇了。
站在长山列岛的高处,遥望海天层层涌来的雪涛,不由得使人想到未来的远大航程。谁能想到,10年、20年、30年后,长岛人又会创造出何等的业绩呢?
祝福吧:向那些耕种大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