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竖起海洋+孵化园 打造特色孵化器
蓝色硅谷核心区滨海公路以东 CBD核心区域,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一墙之隔,国信蓝谷孵化园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寄托着蓝谷“产学研”融合的梦想,项目总体用地面积约30亩,建筑面积共计 4.5万平方米,未来将充分依托孵化园建设与运营,海洋新兴产业项目储备与投资,探索 “科研+资本+产业”的蓝高新产业培育模式,力争五年内将青岛市海洋产业投资公司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大型海洋产业上市公司。将海洋科研成果留在青岛,既要“开花”还要“结果”。
定位“海洋+”产业孵化
在青岛打造海洋科技名城的感召下,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科研力量纷纷落户蓝谷,未来大量的海洋科研成果将在这里诞生。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留在青岛、转化在青岛、成长在青岛,成为特别重要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国信蓝谷孵化园项目定位为以“海洋+”产业孵化为重点,以科研资源共享为特色,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孵化服务,满足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需求的海洋产业特色孵化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蓝谷孵化园重点选择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海洋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同时积极拓展吸纳软件、集成电路、创业动漫、工业设计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企业,探索融合发展“海洋+”新兴业态,打造涉蓝创新、创业、创客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蓝色众创空间体系。
国信集团前期聘请国内知名的清华大学设计院对项目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封顶,计划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营招商,二期工程目前已签订土地合同。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蓝谷孵化园项目能够将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发展进行有效链接和整合,加快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创业等要素活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培育,为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打造海洋产业特色孵化器
在运营方式方面,蓝谷孵化园拟通过引入国内外一流孵化器运营企业进行合作,为在孵企业提供优质的创业指导和孵化服务,将孵化器运营龙头企业的管理经验优势、国信集团的本土优势、蓝色硅谷的海洋科研优势相结合,聚集国内外海洋产业优秀创客团队,孵化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行业优秀企业,增强自身孵化和投资能力,成为国内最具“海洋+”孵化能力的海洋产业特色孵化器。
另外,蓝谷孵化园拟在商业模式上突破单一的房屋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的传统收租模式,通过为企业搭建开放式创业平台、提供专家式创业辅导和一站式商务服务、设立产业创投基金、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实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智力与资源相结合,催化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促进创客团队和创业企业的加速成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投资价值的双赢,成为创客的家园。
资本运营助力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支持,国信集团探索以海洋产业基金为平台,积极参与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的投资。通过加强与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推动设立100亿元海洋产业投资母基金,布局海洋牧场、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现代海洋渔业生态产业链。海洋产业基金将顺应青岛“海洋+”发展战略,依托青岛国信集团“走向高端、走向深蓝、走向市场、走向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重点关注海洋产业与蓝色经济,实现科技与投资、产业与金融的结合。
当前,国信集团正在着力推动“3+1”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产业链条全面升级,“3”即综合金融、城市空间开发、城市运营服务业务,“1”即海洋产业为核心的蓝高新产业,稳步推进新一轮700亿元大项目集群有序落地。
相关新闻
“国信隧e通”首创不停车移动支付系统
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国信集团在融合移动互联网与ETC不停车收费优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在国内首创了 “互联网+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新型收费系统——“国信隧e通”,打造了集查询、预缴费、数据推送、发票打印等功能于一体的快捷缴费通行服务平台。
当前胶州湾隧道日通行车辆超过5万辆次,在节假日或早晚高峰时段,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的两种传统收费模式—人工收费和琴岛通ETC收费方式和通道限制,已不能满足客户快速通行的需要。该系统2016年12月19日正式上线,首日注册用户便突破1万,上线三个月注册用户近5万,每天通行 “隧e通”车道的车辆超过4000次,用户体验满意率达96%。对比人工收费,“隧e通”通行效率提高了6倍,实现了“秒”过收费站的效果。目前,国信集团已为“国信隧e通”系统申请 “公路互联网不停车移动支付客户端及用于客户端的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和 “双摄像机车牌识别收费系统及方法”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7年计划实现隧道所有车道“隧e通”功能全覆盖。......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04-17/4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