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港海蚌种群是怎样恢复的——福建长乐30年海蚌养护经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3-27 16:06:05 

  从资源遭到破坏到建立保护区,从研发人工育苗技术到开展增殖放流,经过32年的休养生息,长乐市漳港海蚌种群逐步恢复,取得了颇值得借鉴的经验。

■本报记者许嫣妮


  严格管控,海蚌种群逐步恢复

  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是名贵的海蚌品种。海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无污染的海水、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8米~10米水深。这些条件,长乐这片海域都符合。闽江流入的淡水又让水质半咸半淡。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里成了海蚌的栖息地。

  曾经,由于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的仅10吨,资源日趋枯竭。

  早在1985年,福建省政府就批准成立了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又成立了“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他们通过不定期检查,及时没收销毁非法采捕器具,并联合当地海洋与渔业局、公安、边防、工商、环保等单位及有关乡镇开展执法行动。为加大海蚌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管理处在重点区域设置了保护区界碑,建立了固定宣传栏3处,向渔民发放宣传材料,并与船主签订海蚌保护承诺书。

  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专家估计海蚌存量达到三四十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正在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传统方式作业的捕捞证。


  人工育苗,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早期,海蚌人工养殖成活率低,苗种问题难以解决,海蚌产业一直发展较慢。

  2011年,在长乐市科技项目支持下,漳港海蚌场开展了为期3年的海蚌中试项目。技术人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以室外水泥池养殖为突破口,通过改建养殖与饵料培养设施,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大规格海蚌,并探索出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育苗、培育及养成技术工艺。

  2014年8月,经专家现场随机抽样显示,海蚌苗种经3年养殖平均壳长达到9.1厘米,数量达13930粒。项目的实施为实现规模化人工苗种和养殖生产,建立海蚌增养殖商品基地打下基础。

  人工育苗技术成熟后,长乐市便在保护区范围内多次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在保护区海域放流海蚌幼贝90万粒。


  立法保障,实行限额捕捞制度

  2014年3月29日,福建省重新修订了《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管理规定》。明确规定,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总面积20697公顷,实行排污总量控制,严格控制设置排污口,禁止向保护区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保护区内海蚌采捕实行限额捕捞制度。在保护区范围内从事海蚌采捕的单位或者个人,应依法取得海蚌采捕许可证,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并按照海蚌采捕许可证规定的场所、时限、采捕限额、采捕工具及方式进行作业。

  保护区内的海蚌禁捕期为每年4月20日至7月20日,在禁捕期内严禁采各种有碍海蚌增殖的行为。......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327/6589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