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进入国际海洋机构的中国人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3-21 13:56:21 

286bcdfc25660c2e67a3fd8ac829d044.jpg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进入联合国海洋机构的中国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步子扎实而稳健。他就是曾在联合国工作近24年的资深高级职员蒋逸航。

■通讯员冯文波

从下乡知青到海大学子
  1977年10月,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蒋逸航和众多知青一起加入到报考大军之中。
  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水文气象系的海洋水文专业。1978
  年2月,从未见过大海的蒋逸航乘火车抵达青岛,开始了他的大学时光。初到青岛,蒋逸航独自去了海边,掬起一捧海水,亲口尝了尝,“的确是咸的”。起初,他曾想转到化学系,“当时的教务长赫崇本教授告诉我,海洋水文是一个大有前途的专业,要有信心”。从此,蒋逸航安心开始了海洋水文专业的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调查处,成为一名公务员。

联合国里的中国海洋人
  1987年,国家教委要选派一名有海洋背景的年轻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经推荐、选拔,最终选定了蒋逸航。1988年3月,蒋逸航抵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在其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任职,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成为当时唯一一位在联合国海洋组织中工作的中国人。
  按照当初的计划,蒋逸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锻炼两年,熟悉并掌握国际海洋合作事务后就要回国。但两年后他却留了下来,“当时我负责的很多国际海洋合作项目正处在推进的关键阶段,海委会的负责人希望我留下来,国家海洋局也支持我继续留任。”蒋逸航说。就这样他在巴黎工作了近6年,先后参与组织了海洋陆架环流项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项目,为实现海洋资料和信息共享,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气候预测和海岸管理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酝酿成立西太平洋分委会,办公地点选在泰国曼谷。1994年10月,蒋逸航被派往曼谷开展在西太平洋的海洋科学项目的合作。其间,他参与组织创建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东北亚区域观测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数据和信息采集,丰富和完善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架构体系。

跨行“跳槽”经受多重锻炼
  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东亚海地区海洋合作计划在全球招募项目负责人。蒋逸航抓住机会,“跳槽”成功,负责组织东亚海行动计划项目,开始了保护东亚海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湿地的工作。
  这期间,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他参与组织开展了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国的南海海洋保护合作项目。
  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决定联合中国和韩国,围绕黄海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命名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并面向全球招募项目办主任,蒋逸航再次成功入选。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2004年~2011年,“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一期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形成了由参与国签署的以生态为基础的“黄海地区战略行动计划”。
  2012年底,蒋逸航退休回到国内,多所高校邀请他去讲学。他最终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蒋逸航表示,他要把自己在联合国近24年积累的相关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青年人。......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321/6580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