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再不保护,这种“海怪”就要灭绝啦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7-03-17 14:28:23 

 作者:林鸿民
  海洋中有一种生物,既像虾又像蟹,还像瓢虫,但它又三像三不像。它身披坚甲,威风凛凛,尾有刺骨,壳有节肢,令人生畏。它来自远古地质时期至今4亿-3.6亿年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在大陆崛起统治世界,原始鱼类刚刚问世,但它已经生活在海洋之中。与它同时在海洋中爬行的三叶虫早已灭绝,至今只能以化石状态呈现。随着年代推移,与它同期的生物或进化登陆上岸,或遭灭顶之灾。而唯独它从4亿年至今仍然保留原始古老相貌出现,被称之为“活化石”,它究竟是什么?它就是学名为“中华鲎[hòu]”的海洋生物。鲎以顽强的生命力,抵御地球上严酷自然灾变,在漫长沧海桑田,日月轮回变迁中,延续至今日,不能不说它是大自然的造化奇迹!

9dd2184b6f952c4dc46c91bd177db8fb.jpg

中华鲎(正面) 中华鲎(背面)


  很多人不知鲎为何物,不识鲎的相貌。见到这种“三不像”生物后,大为惊奇,无以名之,便称它为“海怪”。细分一下,把它称之为“海怪”的人,大多是对鲎毫无所知,还有一部份则是有图谋的。笔者曾在海南省临高县城一海鲜店见到水箱内摆放几只鲎,服务员竭力推荐:“这是本地特产海怪,每斤200元,很难吃到,要不要品尝?”。被称之为“海怪”,自然会引起一些土豪或吃货们猎奇尝鲜,以满足食用珍稀野生动物为荣心理,于是中华鲎这种珍稀海洋动物便堂而皇之摆上宴席。
  很多消费者有所不知,实际上鲎肉并不美味,主要是吃壳里卵籽和膏黄,一只鲎可食部分数量很少。误食与中华鲎相似的园尾鲎可使人中毒死亡,每年都发生过此类事件。鲎肉还含有大量嘌吟类物质,经常食用会导致痛风发生。有些人吃鲎肉还会引发斑疹或红肿反应,因而鲎肉并不是什么海鲜美食。海鲜店老板为了暴利把鲎作为珍稀海鲜推销,纯粹是忽悠误导消费者,是一种失德的商业欺诈行为。

5904807164a6a271ab361ffc0b8291f8.jpg

 鲎的食用价值不大,但作为医药原料,却大有用途。我国著名古医书《本草纲目》记载,鲎肉可清热解毒,明目、可治青光眼,脓包瘡;其壳含有多种有益化学成份,可活血化瘀,主治铁打损伤;其尾有收敛止血功效。近代科学研究表明,鲎血液富含铜离子,血液呈蓝色。其提取物制作鲎试剂,用于快速准确检测人体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中华鲎的复眼结构,每只眼睛都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使物体图像更加清晰。科学家们根据复眼结构原理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清晰度和雷达显示灵敏度,这是鲎应用于仿生学生动实例。鲎能够生存至今,其巨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自然界进化史物种研究的活标本。
  鲎主要产于我国北部湾及中美洲墨西哥湾,分别命名为中华鲎与美洲鲎。包括海南西部市县的北部湾是中华鲎主要产区。清代《道光琼州志?土产》古籍记载“鲎鱼,状如面板,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其血碧,皮壳甚坚,雄小雌大,雌鲎常负雄而行”。古籍准确描述中华鲎的形状及行为,而且很早就发现了“其血碧”这一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其血液在现代医药上的应用,导致商业需求与收购,促成了对中华鲎的大量捕杀。20世纪80年代北部湾区域收购的中华鲎总产量超过20万对,约700吨。这种无节制的大肆捕杀,使中华鲎种群急剧减少。加上海岸带过度开发,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大大压缩了鲎生存空间;环境异变,海洋灾害,栖息地破坏,如今中华鲎已处于濒危状态,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一些近功急利之人捕捉到中华鲎先把鲎血抽光,再把鲎体当作海鲜珍品卖给餐馆,榨取鲎的全部价值;还有一些文昌市铺前特色小吃糟粕醋经营者把中华鲎卵籽作为小吃高档配置,只要多花钱便可吃到鲎卵,可叹可悲!
  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从卵受精至性成熟需要13-15年,在这么长生长周期内,由于它行动拙笨,自身又没有很好防护本领,很容易被人捕捉或被其他动物所掠食。中华鲎雄与雌终生一夫一妻,总是成双入对,即雄鲎趴在雌鲎背上,形影不离,被形容为“海底鸳鸯”。即使被抓,也不分开,这更增加了种群繁育延续的风险。急需人类对其严加保护,施于援手,科学干预。现在已有相关部门研究既保护鲎种群可持续繁育,又能可持续利用的两全方法。一是控制鲎血抽取数量,每一只鲎一次只抽取三分之一血液,使其能存活并放归大海。二是研究鲎的人工孵化与放归放流相结合。通过这些途径使其能够继续延伸它们在地球上的寿命。

f04b9f87e6af78948e9a0632f7314f8a.png

海南是中华鲎主产区之一,在文昌、临高沿海农贸市场或海鲜店面售卖中华鲎时有发现。目前,海南省工商、海洋、环保等部门对这一珍稀物种还没有纳入监管保护范围。而广西合浦地区已建立中华鲎自然保护区,明令禁止捕杀、贩卖、运输中华鲎。海南许多人对中华鲎的珍稀性,濒危性,经济性价值没有认知,因而将其称为“海怪”,也就不奇怪了。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海洋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中华鲎整名,还其本来科学面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要我们不再食用中华鲎,就不会受到商家忽悠与误导。还可通过建立中华鲎国家自然保护区,制定保护中华鲎地方法规,开展中华鲎课题研究,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将中华鲎增养殖与海洋医药利用相对接,逐步培育成产业链,构建南海海洋医药经济新增长点,赋予中华鲎新生命与新使命。

c970fb67f462621719491d93318de154.png

(作者系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中国海洋网。本网站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kepu/shengwu/2017-03-17/3951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