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海寻“家”记——记中国第 33 次南极考察队为新站选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2-21 16:08:48 

■本报特派记者兰圣伟


  地球最南端。罗斯海海域。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考察新站的选址工作紧锣密鼓。
  近日,考察队搭乘“雪龙”船不远万里抵达罗斯海地区,目的是为中国在罗斯海寻找一处理想的建站之地。
  我国为何还要新建南极考察站?“落子”罗斯海有哪些重要意义?未来新建的考察站将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海洋报》记者近日跟随考察队登上主要备选站址之一的恩克斯堡岛(难言岛)实地采访。

艰难登陆难言岛
  当地时间2月4日,记者搭乘“海豚”直升机首次登上难言岛。刚下飞机,眼前遍地的乱石和呼啸而至的大风让记者开始明白难言岛的“难言”之意。
  听老队员说,历史上曾经有几位极地探险家在难言岛北部雪窖避难,历经艰辛而难以言表,故将该岛称为难言岛。现在,雪窖已经成为南极著名的历史遗迹。
  站在岛上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石头遍布四周,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否则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而且,岛上常年伴有6级~7级的大风,考察队员每天只能顶着大风、冒着严寒徒步开展野外调查。
  罗斯海新站选址队队长陆志波告诉记者,作为我国“雪龙探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期选址的基础上,此次选址队9名考察队员抓住直升机有利作业窗口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3天分组登岛进行地质调查、基础测绘、规划选址、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环境本底调查作业,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数据和样品。同时,还完成了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新港角等选址地的勘察任务。
  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朱李忠主要负责预选区的基础测绘工作。他对记者说:“我们先后在难言岛、伯德角和马布尔角共布测GPS控制点9个,采用GPS RTK测绘方式采集地形特征点533个,有效覆盖面积共计0.5平方公里;在难言岛、新港角顺利完成8个架次的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获取影像数据1835幅,覆盖面积约4平方公里,为罗斯海新站选址提供全面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在‘雪龙’船、直升机组及气象预报部门的协同保障下,经过连续多日不间断地工作,我们在难言岛南部调查区域新发现一处避风条件好、适合码头建设的海湾;首次到达难言岛西侧南森冰架边缘,预估未来建设可供大型飞机起降的蓝冰跑道的可行性;首次完成了难言岛北部企鹅聚集区的企鹅数量的定量估算,为未来新建站周边环境影响提供评估参考。”陆志波说。

跻身“天然实验室”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一个边缘海,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端海域,也是人类通过船舶到达南极,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
  100多年前,阿蒙森、斯科特等南极考察先驱就是从这里登陆,向着南极点发起挑战,揭开了南极考察新的历史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
  资料显示,罗斯海处于西南极板块和东南极板块的交汇处,是深入南极大陆最高纬度的海域。这里还有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地球上最南端的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以及横贯南极的山脉及干谷等特殊地貌。
  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说:“全球众多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存着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揭示南极生命史、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实验室。这里孕育着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发现。罗斯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国际竞相关注和投入的焦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在罗斯海区域已建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站、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德国冈瓦纳站和韩国张保皋站。记者在美国麦克默多站看到,作为南极最大的考察站,整个站区如同一座小型城镇,先进的实验室、冰码头,以及偌大的冰雪机场和庞大的保障体系,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罗斯海区域对于各国南极考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孙波说:“在罗斯海开展科学研究,将衔接当今南极科学发展的多个前沿和优先领域,具体包括,南极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南极冰盖稳定性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南极地质演化与南极生命史、南极生物多样性与极端环境生命过程、识别和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罗斯海区域选址建站,对于拓展我国南极考察活动范围,提升各领域科学研究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树立又一个里程碑
  作为新建站备选站址之一的难言岛,地处罗斯海海域的维多利亚地特拉诺湾,该海域全年无海冰覆盖、水深条件优越,具备建设不冻港的优势。同时,难言岛毗邻南森冰架,为未来修建冰雪机场满足跨大陆飞行、大型飞机起降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考察队选择罗斯海维多利亚地的难言岛作为新建常年考察站的主要备选站址后,中国第30次、31次和32次南极考察期间均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和新站规划工作。
  考察队副领队徐世杰说,在前期大量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考察队进一步扩大了勘察范围,并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了现场比对,不断积累认识,获得了大量高价值的数据和样品,为未来新站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参考。
  孙波表示:“2017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提出要完成南极罗斯海新站选址工作,这是我国加快实施南极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建设的考察站主要集中在普里兹湾和南极半岛区域,辐射印度洋和大西洋。从我国海洋战略需求出发,在罗斯海区域建设新的考察站,可有效辐射太平洋扇区,将填补南极重点考察区域的空白。”
  据悉,未来在罗斯海区域建设的新站属于常年站,可开展系统性多学科、多领域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
  目前,在南极共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百个考察站,受地缘关系影响,阿根廷、智利等国距离南极大陆较近,建立的考察站较多。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地考察能力较强,设立的站位也相对较多。尽管我国已经在南极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个考察站,但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孙波认为,我国南极考察目前正逐渐从单一科学考察为目的,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的转变,在罗斯海区域建设新的考察站,是我国积极拓展极地等领域研究的具体体现。毫无疑问,未来新站的建成将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里程碑事件,对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扩大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221/6529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