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探海冰——渤黄海沿岸调查实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2-09 11:27:26 

■本报记者董姝楠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过了腊八已是三九,但北京的气温却没有大幅度下降,今年的寒冬似乎要来的晚一些。
  尽管北京的天气很暖和,但在渤黄海沿岸一带,海冰还是悄悄的来了。据1月13日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辽东湾浮冰范围33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围4海里。
  为进一步掌握今年冬季我国渤黄海沿岸海冰的实际发展情况,1月13日~1月17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及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等单位组成海冰联合调查队,由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警报室主任李宝辉带队,对我国渤黄海沿岸进行了实地冰情调查。
  中国海洋报记者跟随调查队从北京出发,驾车行驶2000多公里,最远抵达辽宁省鸭绿江口沿海,历经五天,对沿岸近20个站点进行了海冰观测。

冰情偏轻无人机派上大用场
  “注意安全、检查工具!”,预报中心党委副书记于福江、副主任易晓蕾提醒队员们,带好无人机、冰钻、冰钎、温盐仪、红外测温仪、GPS等专业观测仪器,调查队便一路北上,开启了海冰调查之路。
  14日,调查队来到了锦州市笔架山景区附近海域,本以为冬天的海边会很萧瑟荒凉,没想到来观景的游客却络绎不绝。
  “我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来这边拍照。往年陆地和笔架山之间会全部被海冰覆盖,今年这冰都没冻住,可以直接走上去。”来自锦州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
  “今年冬季前期比较暖和,卫星数据显示许多地方只有少量浮冰,所以多数站点咱们就要靠无人机来观测啦。”队员隋俊鹏告诉记者。
  只见,隋俊鹏用一块小石头用力砸向冰面,冰面迅速裂开。“看,这冰都没冻住,咱们不能上冰实地观测了。”随即,便打开了无人机开始操纵。
  通过无人机连接的移动端,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冰面的情况,甚至裂纹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同时还可以监测飞行距离,控制飞行高度和拍摄角度。“这台无人机续航能力可以达到20分钟,并且配备4k高清摄像头,好操作,易掌握,是非常好的观测手段。”隋俊鹏说。
  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应用发展部主任邹斌介绍,此次海冰调查使用的是多旋翼无人机,具有操作简单、机动灵活、稳定安全等特点,为海冰监测带来很大方便。不同于人工现场监测,无人机可以覆盖人无法到达的区域,监测范围更大、监测时间也较为灵活。但在现有条件下,无人机还无法准确监测海冰厚度和相关海冰要素。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正在调研和购置相关的无人机机载海冰监测设备,以实现该项监测目的。因此,目前还需要人工现场观测来获取海冰厚度、海冰光谱特征等详细的观测信息。

海冰观测为防灾减害提供可靠数据
  1月16日,调查队到达大连庄河港,气温零下1度,海面上有少量的搁浅冰。顺着海面向远处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钻井平台和工程船。
  “人工实地观测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冰厚和冰型信息,结合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其它海冰观测手段,获得海冰预报所需数据资料,为海上石油平台的生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李宝辉说。
  “人工实地观测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冰厚和冰形信息,结合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其他海冰观测手段,获得海冰预报所需数据资料,为海上石油平台的生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李宝辉说。
  据了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冬季海冰沿岸调查工作,以全面了解我国北方冬季海冰灾害的情况,为研究渤黄海沿岸海冰发展特征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与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破冰船观测和雷达监测互为补充,为海冰预报模型的改进完善以及海冰预报结果的检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近几年,预报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共同组成联合调查队,在了解海冰冰情的同时,也调查海冰对海水养殖、海上交通运输、石油开采造成的影响,为沿海社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服务。
  “海冰是我国北方冬季海洋灾害之一。”队员臧振武介绍,海冰造成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对渔业的影响。进入冰期后,渔船难以出海捕鱼,冰清严重时,近岸海面养殖区会被海冰所覆盖,浮冰还会割断养殖缆绳,致使网箱鱼类、扇贝等养殖产品遭受损失。二是大型油轮和海上石油平台一旦被海冰撞损,造成的溢油事故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三是对海上交通的影响。海冰严重时,会封锁沿岸港口、海湾和航道,困住或阻挡进出港的船舶,影响正常的港口作业,甚至海上交通运输中断。

实地观察,提心吊胆走薄冰
  1月17日,记者随调查队来到了营口西炮台观测站点,气温零下5摄氏度。
  海面白茫茫一片,冰面折射的阳光刺人眼睛。队员们仔细观察,冰面没有裂纹和流动的海水,判断安全后,调查队员先后走上去,记者也迅速跟上。
  海冰或坚硬,或松软,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
  “千万不要走有鼓包的地方!海水没完全冻住的话踩下去很危险!”后面传来了队员的提醒。
  “来,穿上这个!”队员任姝彤递过来一个黑色像鞋垫一样的东西,“这是防滑链,我们叫它‘冰爪’,你看它底下做成抓地的形状,可以增大摩擦力,穿上它就好走啦!”穿上防滑链后,果然走的更稳了,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领队他们怎么走的这么快?也没见他们穿冰爪啊?”记者好奇地问道。
  “他们常年走冰,已经走出经验啦!知道哪里好走,也很容易把握平衡。”任姝彤解释道。
  队伍在白茫茫的海冰中艰难前行,突然听到“啊”的一声,原来是队员周志强一只脚踩进了薄冰里,下面的水浸湿了他的鞋子,身边的队员迅速把他拉到了安全地方。
  “没事吧?要不要先回车上换个袜子!”其他队员关切地问道。
  “没事没事,坚持一下就好!刚刚大意了没注意那块薄冰,大家也要小心啊!”周志强说,“年年走冰,对这边地形比较熟悉了,心里也有数,知道这边水不会很深,不然真的被吓坏啦!”
  “好了,就走到这吧!前面已经能看到海水了!”队长决定停止前进。
  预报中心海冰组组长唐茂宁迅速拿出电钻,在冰面上打孔,将温盐仪的传感器插进孔中。
  “盐度千分之16,水温0.9摄氏度。”队员迅速记录在册。
  唐茂宁告诉记者,正常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30左右,由于这里是辽河入海口,所以海水盐度下降,更容易结冰,海冰的厚度也更厚些。随后唐茂宁又将尺子插入孔中,“看,冰厚有30多公分呢!”
  “目前看冰情还是比较轻的,往年来到这的时候,都能走一两公里,这次咱们只走了300多米。这边的海冰堆积是在潮汐和海浪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往年堆积冰有的足有一人高,现在最高的也只有一米左右。”李宝辉告诉记者。
  营口西炮台站点是此次海冰调查的最后一个站点,至此,海冰调查任务告一段落。通过调查,队员们基本了解了沿岸冰情情况,为沿海港口、航运以及海上石油平台等海上活动提供了参考数据。......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209/65065.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