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渔船海上谢年记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1-20 10:52:36 

  “阿拉海上吃年夜饭的镜头上了中央电视台啦,快来看啊!”1995年2月2日,当时的沈家门镇墩头渔业生产合作社渔民海上欢度春节的实况,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播出,给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也为沈家门渔港扩大了影响。

  1 花香蝶自来

  1994年,由于天帮忙,政策好,机制活,加上人勤劳,墩头渔业社100艘渔船捕捞产量达7000吨,创产值3500万元,其中杨老大一家创产值75万元,取得好收成。全镇(当时的沈家门镇,下同)渔业生产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年产量、产值超过已往最高年份,实现了“双超”历史目标——1994年全镇渔业捕捞产量292吨,创产值117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和196%。

  “花香蝶自来。” 1995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打算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系列报道有独特民间习俗的百姓欢度新春场面。为此,央视新闻评论部编导、《东方时空》春节特别报道摄制组专程来到舟山,专题拍摄舟山渔民从祭海到喝庆丰酒等一系列海上欢度新春佳节的镜头。市里领导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沈家门镇委。

  沈家门张镇长毫不怠慢,亲自陪着央视记者,带着渔业干部,挑着慰问老酒和春联,怀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赴墩头渔民生产的海域,慰问4艘渔船。因新闻报道需要,笔者同行。

  当天,央视记者落脚点在浙普渔61011号渔船。该渔船是一艘崭新的钢质小渔轮,由周忠海老大投资55万元打造。由于该船连年获得高产,因此老大已连续两年获得普陀区优秀老大称号,被称为“海鸥老大”。所以,央视记者拍摄重点就是这艘船上的渔民,尤其重点拍摄渔民祭海实况。

  “海上渔歌随浪涌,岸边欢笑逐风飞。”张镇长和大家下到渔船后,就忙碌起来,与老大一起贴春联,与炊事员一起杀鱼宰鹅,与捕捞员一起分碗端菜。干群亲如一家,渔民个个喜上眉梢。这些劳动场面都被记者摄录下来。

船上谢年

  2 祭海谢海神

  祭海,是舟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民众的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不仅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独树一帜,也是我国东海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

  祭海,本地渔民叫谢年、送年。家里谢年都是用八仙桌,在船上谢年就摆在甲板上。

  在浙普渔61011号船甲板上,渔民严格按照习俗,摆开祭海物品——中间摆上利市(猪头),嘴里咬着猪尾巴,插上铮亮小刀,放三根大蒜。按东荤西素方法,利市龙首放大公鸡、全鹅、大黄鱼;利市虎首放年糕、高包、豆腐。这7种祭品用红色“七牲盘”盛装,七盘为“七牲福礼”。

  “七牲福礼”下方有花生、红枣等五色干果;苹果、香蕉、糕饼等各色糕饼水果,其中不可缺少的有发财糕、状元糕。

  祭品中利市寓意大吉大利,年糕寓意年年高,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依次还有12杯老酒、12杯茶。上方摆放两个蜡烛台、一只香炉、一把酒壶……

  据介绍,猪头、鸡头、鹅头都要朝外拜菩萨,大黄鱼的鱼头要朝船尾,表示鱼儿游进船尾的网里来,但鱼不能刮鳞。

  因为谢年是大事,渔民认认真真按照上代传下来的老规矩来摆设。

  一切准备停当,潮水也开始涨了。满脸红光的周老大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恭请菩萨光临。他高声祈福:“祈求海龙王海不扬波、风调雨顺。感谢赐予我们年年高产、顺利发财、生意兴旺、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里,愿生活能够更加幸福。 ”

  接着,船员们到船头点燃三只炮仗,这样海龙王菩萨就请过来了。

  随着炮仗声震天地,祭海正式开始!

  祭海大约需要2个小时。其间,渔老大敬酒三巡,和船员们各跪拜三次,共同祈祷来年平安、丰收。

  酒过三巡后,开始送神,这是祭海最后一个环节。送神少不了烧金箔、撒福和放炮仗三个环节。所谓撒福,就是在谢年结束前,由家长或长辈、船老大,将每盘祭品割下一点点,放在茶杯里,连同老酒一起泼到大海或屋檐,表示共同分享。有的渔村习俗是抛到渔网上,寓意鱼虾跳上网。

  船员们再次到船头燃放了三只炮仗,等金箔烧尽,整个祭海就完成了。

  祭海也叫“谢年” 、“供菩萨”、“请菩萨”。民间很少叫祭海,多叫“谢年”。谢年是民间很隆重的一项庆典,是百姓谢天地神明保佑一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祈求来年好运的心愿表达。

  渔民常年与渔船为伴,奋斗在大海洋。过去船体小,抗风能力弱,加上通信设备差,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可谓是“三尺板内是娘房,三尺板外见阎王。 ”所以祈求观音菩萨、妈祖菩萨(圣母娘娘) 、海龙王保佑出海平安、鱼虾满舱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谢年的时间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到廿九、三十为止。在十二月二十前后就开始筹办年货了。

  据船老大介绍,“供菩萨”时间很讲究,不但要选个黄道吉日,还得选好时辰。一般选择在涨潮时开始。涨潮涨水,寓意水涨船高,生意兴旺,万事大吉,出入平安。

  对于这一独特渔村风俗,央视记者第一次看到、拍到,感到十分好奇。摄像机不断转换角度,时而摄全景,时而拍特写,唯恐丢下重要环节。

  有位记者一个箭步窜上后舱顶,俯视镜头往下扫……

  “这样危险,快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笔者迅速跟上去,从下面扳住记者小腿,帮助固定位置,防止跌倒。听到喊声,反应灵敏的渔民纷纷围拢来,将记者抱下。

  镇长关切地对摄像记者说:“万一有船碰撞或遇浪头,你会跌下来的。海上不比岸上,小心有万一啊。 ”粗声粗气的渔老大补充道:“侬到阿拉船里来,阿拉要对侬负责。以后拍摄时背不能朝海,要站稳马步后再拍摄。 ”年轻小伙子听了,点头称是。

黄鱼

  3 喜喝庆丰酒

  完成一系列“请菩萨”程序后,开始吃年夜饭。

  “金杯频举乐陶陶,人欢鱼跃春来早。 ”10名渔民与沈家门镇委领导一起围坐在甲板上喜吃年夜饭。舱板上菜肴十分丰富,有风鳗带鱼,有烤蟹呛蟹,有鸡肉鹅肉,当然少不了白切肉……

  张镇长扯开老酒酒埕上“福”字,搓开酒埕泥,吹去边上泥土,斜倒酒埕,给渔民一一斟酒。

  “我先敬各位一杯! ”镇长端起粗瓷大碗说,“各位渔民兄弟,你们辛苦了。今天是大年三十,大家团团圆圆在海上共饮庆丰酒。我恭祝大家年年高产,岁岁发财!”话毕,与大家一一碰杯。

  “这样不行,不能体现渔民大海般豪情。”记者放下机子,建议大家像东北汉子一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喝酒要一饮而尽。

  “好,好,我们重来。 ”大家重新高举粗瓷大碗,把头一仰,一碗老酒下肚,又将粗瓷大碗一扣,碗底朝天,个个滴酒不留。手背一抹口角,异口同声哈哈大笑,充分体现渔民豪爽性格。

  酒过三巡,话匣子打开。

  镇长说,今晚与大家一起共饮庆丰酒,一来向坚守在渔场的渔民兄弟拜年,二来与大家一起共谋新年渔业发展良策。

  渔民兴奋地说,如今过年不但全家团圆,而且干群同乐,这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要是在旧社会,风暴不刮倒屋脊,渔民休想回家过年。

  尤其是除夕干部下船慰问,更让渔民十分激动。今天船上来了这么多客人,给节日增添欢乐,好客的渔民更是喜出望外。

  “侬新船造好后,开捕一个月就获产值6万元,这个经验侬要讲拨其他老大听听。”渔办主任向“海鸥”老大讨教高产经验。捕捞长接过话题回答,阿拉全靠天时地利人和。说具体点,就是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镇委领导好,三靠阿拉抲鱼人勤劳……

  张镇长说:“拖虾作业是我镇新兴捕捞方式。针对渔业资源变化新状况,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加大渔业投入,调整捕捞结构,开辟新渔场,推广新技术。同时,还得瞄准国际市场,通过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配置,来提高经济效益,让渔民兄弟腰包鼓起来。 ”说得大伙心里热乎乎,说是“新年阿拉甩开膀子好好干。 ”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不但领导下渔场来慰问阿拉,还有北京客人远道而来到阿拉船上拍电视新闻,这是从来没有的。 ”周老大爽朗地举起大碗对记者说,“记者同志,你们辛苦啦,我敬你们一杯。 ”

  记者虽然肚子饿了,但还是马不停蹄拍摄渔民喝庆丰酒等一系列海上欢度新春佳节的镜头。

  对央视记者来说,海上美景拍不够,船上船具网具拍不够,渔民辛勤劳作拍不够,渔家风俗拍不够,海上欢度新春场面拍不够……

  “来来,先喝酒……”在镇长和船老大多次催促下,记者总算放下摄像机,屁股还没坐稳,笔者将斤把重的血红梭子蟹递过去。记者迫不及待双手撬开烤蟹,见蟹黄就咬,连声说:“好吃,好吃。 ”

  “恭喜发财!全福寿呀!”“三羊开泰!四发大财!……”粗犷的划拳声与“噼噼啪啪”鞭炮声交织在渔场上空;新春热闹场景与远方星星点点渔火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渔歌唱平千顷浪,螺号唤醒万家春”的海上丰收画卷。

  “乘风扬帆渔歌飘香,归舟破浪锦鳞满舱。”“谢年”,不仅让渔民祈福来年,更是为了继承传统习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