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丝
近日,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昆仑站,完成首次冰穹A区域业务化降落测试飞行。这架于1944年出厂并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飞机”是如何成为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前世今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原道格拉斯公司生产了约1.3万架DC-3型号的飞机(以下简称DC-3),DC-3是二战时期的主要战时运输机,几乎每一架飞机都有一段辉煌的二战作战史。驾驶过DC-3的飞行员对它的评价是“能替换一架DC-3飞机的是另外一架DC-3”,由此可见DC-3在航空史上的经典地位。
虽然大部分DC-3制造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其生命力一直延续到21世纪。由于DC-3存量较多,一些公司开始购置二手DC-3并加以改装。美国巴斯勒涡轮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改装后的DC-3,逐渐被另一个名字代替——“BT-67”,“BT”是公司名字“Basler Turbo”的缩写,“67”是来自新装的加拿大普惠发动机型号。巴斯勒涡轮公司没有想到,DC-3以及后来改装而成的BT-67成为极地考察的主力军,优良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不仅简单易用,而且维护成本较低,配备了新的发动机后,起到了大马拉小车的效果,特别适合在极地区域运行。
了解到DC-3在极地的强大功能,国家海洋局在为中国极地考察选择第一架飞机时,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经典机型。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一架生产编号为19446(1944年生产的第6架C-47,军用版型号叫C-47,民用版本叫DC-3))的飞机成为幸运儿,这架飞机曾服役二战末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二战的辉煌战役后,这架C-47在美国、英国、巴西、以色列之间辗转数年,最终“落户”中国。2014年,国家海洋局签署了价值近1亿人民币的购置合同,这架C-47开始了变身为“雪鹰601”的历程。
在巴斯勒涡轮公司,这架C-47被拆解,然后更换安装新的发动机、螺旋桨、新的驾驶舱、新的液压系统等,一架崭新的BT-67雏形初步显现。但是基本款的BT-67只是一款多用途的通航飞机,只有再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才能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特种飞机。之后,南极科考队又进行极区改装,并增加科研模块,搭配上专门为我国“量身定制”的机载设备和科考仪器,同时完成“史上最漂亮公务机涂装”之后,2015年10月,这架70多岁“高龄”的C-47重获新生,成为崭新的“雪鹰601”。
2015年10月,“雪鹰601”及其保障团队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先后完成了多次科研调查、后勤保障和国际合作任务。此次“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冰盖,在国际南极航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118/647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