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神及其名称,最早见于我国古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
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海外北经》
又曰:“北方禺强(即禺京),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大荒
南经》云:“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曰不廷胡余”。
《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名
曰弇兹”。从以上引文中可以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我国最早的四海海神名称
为:东海海神禺虢(郭璞注:虢又作号)。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
兹,北海海神禺疆(即禺京,禺强)。二是海神间的亲属关系只有东海海神
禺虢与北海海神禺疆是父子关系。三是四海海神的神形特征,东海海神禺虢,
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疆都是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蛇,只有一个例
外,即南海海神不廷胡余是人面,而非鸟身。但珥两蛇,践两蛇的特征也是
一样的。四是东海及北海海神的先祖是黄帝,这就说明我国原始海神信仰一
开始就和日本、古朝鲜一样,与王权相联系。
至于中国早期海神的神形特征为什么大都是鸟身,并珥两蛇,践两蛇呢?
我国学者陈子艾认为,这是古东夷集团文化、炎帝族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的
产物。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是东夷集团,他们的原始信仰是鸟图
腾。如:“少嗥鸟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
传·昭公十七年》)他们的脾性和常见形象为珥蛇、践蛇、操蛇、舞蛇。产
生于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就是这百鸟王国东夷集团的创造。
炎帝族也是崇鸟的。《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山西炎帝
聚居地之一),其上名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啄、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神话“精卫填
海”。
如说中国古代沿海海民的蛇图腾信仰,古越先民是最典型的代表。如《左传·
哀
公七年传》云:“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古越先民文身纹的是什么呢?《淮南子·原道训》中曰:“;发文
身,以像
鳞虫”。鳞虫即大蛇。从近几年江浙沿海发掘的古文物来看,“印纹陶”中
普遍易见的是蛇形花纹,还可见两头昂首两尾相交的生动形象。根据陈子艾
推论,海神的信仰和形象的出现早在《山海经》问世之前,至少当在五千年
以前。
根据我国学者考证,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发展,其神的形象是由以动物为主的自由物神——半人半动物神——人形的神,由此推论在更早的远古时
代,应当还有一个以单纯的鸟或蛇以及鱼的海神形象特征阶段。
关于四海海神的称谓,随着历史的推移,也有所变更。《太公金匮》一
书中说:“东海之神曰勾芒,南海之神曰祝融,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
曰玄冥”。陈子艾认为这是把四方方位神与四海海神混同的结果。汉代以后,
海神信仰日趋人神化,四海海神不仅有了新的称呼,还配了夫人。可见,在
中国古代的原始海神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不同的称谓和说法,但当推
《山海经》中的四海海神称谓,较为著名并为大家普遍所接受。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早期海神的名气和信仰逐渐退化衰弱,起
而代之的是四海龙王信仰。这个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早期四海海神
的神形,即蛇形转化为龙,或为龙蛇形,鸟形部分自然消亡了。这一角色的
转换和神形的变化与东夷族人不断征服或同化直接相关。尤其在秦始皇时
代,通过方士徐福出海被鲛鱼所阻的传言,在人们心目中的海神,其神形已
是大鱼或蛟龙了。二是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华严经》中有一段
龙王的描述:“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
幢龙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
令诸众生,
热恼消灭”。由于佛经中描述的西天来的无量诸大龙王法力无边,能兴云布
雨,而且同中国原有的龙蛇形早期海神相融合,自然明正言顺取代了中国原
始海神,享用渔民舟子的香火。从此以后,中国东西南北四海全部由四海龙
王接管,成为海中之王,水族统帅和海洋世界东海龙宫的最高统治者。
据樊恭炬在《祀龙求雨考》一文中考证:“帝命祭龙制仪始于唐”、“唐
时龙与雨师才并重”。在舟山流传的东海龙王传说中,四海龙王的封号还是
由唐明皇李隆基赐予它们的。从此,四海龙王成为唐宋以后具有新称谓的四
海海神。
值得注意的是:汉唐期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逐渐兴旺之际,除了四海龙王取代我国早期海神外,我国第一位女姓的海神,即东海女神南海普陀观
世音也在汉唐期间同时诞生了。在观世音之前,可以说,我国早期的海神包
括四海龙王都是男性神形,只有观世音是我国海神信仰中第一位女性神形,
位列中国女性海神之首,并且逐渐压倒四海龙王,进一步取而代之。
究其原因,四海龙王相貌怪异狰狞,性格暴戾无常,权势虽然显赫,但
常兴风作浪,残害渔夫舟子,是以恶神的形象出现。渔民所以信仰供祭,是
出于惧怕心理,逼于龙王权势,怕招来祸灾,为此而典祭供奉,以求平安、
丰收和吉祥。观音则不同,中国化了的南海普陀观音,是个慈眉善目的女神,
性格温和慈祥,乐于助人,救渔夫于狂风巨浪的苦难之中,而且佛法广大,
无处不在,一呼即灵,是以善神的面目出现。二者对比之,观音的海神信仰
当然渐渐压倒了四海龙王。
在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妈祖。
观音作为东海女神是由佛教中的菩萨转化而来。妈祖确是实有其人,是由人
死后的鬼魂转化为神。这又是另外一种海神类型。妈祖姓林名默,生于宋建
隆六年,卒于宋雍熙四年。据何乔运的《闽书》所载,林默生时能采席渡海,
人呼“龙女”。她的水性很好,常常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不幸在二十岁时,
在一次海上救人时,溺海而亡。她死后,传说在大海上风波浪险时,屡屡显
灵保护和救助遇难的渔民,被尊为“妈祖”。她的神形也像观音一样,是位
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对人和蔼可亲。尔后,名气越来越大,被宋元明清历
代帝王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影响遍及我国东南沿海
以及港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中国女海神,古籍中记载的还有东海姑、黄衣妇、海神女及宋代道
书中所载的南溟夫人等。这些世俗性、人情味极强的女海神的出现,进一步
强化了海神的拟神化色彩,比之缺乏生活情趣的男性海神,更为一般渔夫舟
子所接受和顶礼膜拜,广为传播。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
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海外北经》
又曰:“北方禺强(即禺京),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大荒
南经》云:“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曰不廷胡余”。
《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名
曰弇兹”。从以上引文中可以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我国最早的四海海神名称
为:东海海神禺虢(郭璞注:虢又作号)。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
兹,北海海神禺疆(即禺京,禺强)。二是海神间的亲属关系只有东海海神
禺虢与北海海神禺疆是父子关系。三是四海海神的神形特征,东海海神禺虢,
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疆都是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蛇,只有一个例
外,即南海海神不廷胡余是人面,而非鸟身。但珥两蛇,践两蛇的特征也是
一样的。四是东海及北海海神的先祖是黄帝,这就说明我国原始海神信仰一
开始就和日本、古朝鲜一样,与王权相联系。
至于中国早期海神的神形特征为什么大都是鸟身,并珥两蛇,践两蛇呢?
我国学者陈子艾认为,这是古东夷集团文化、炎帝族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的
产物。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是东夷集团,他们的原始信仰是鸟图
腾。如:“少嗥鸟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
传·昭公十七年》)他们的脾性和常见形象为珥蛇、践蛇、操蛇、舞蛇。产
生于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就是这百鸟王国东夷集团的创造。
炎帝族也是崇鸟的。《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山西炎帝
聚居地之一),其上名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啄、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神话“精卫填
海”。
如说中国古代沿海海民的蛇图腾信仰,古越先民是最典型的代表。如《左传·
哀
公七年传》云:“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古越先民文身纹的是什么呢?《淮南子·原道训》中曰:“;发文
身,以像
鳞虫”。鳞虫即大蛇。从近几年江浙沿海发掘的古文物来看,“印纹陶”中
普遍易见的是蛇形花纹,还可见两头昂首两尾相交的生动形象。根据陈子艾
推论,海神的信仰和形象的出现早在《山海经》问世之前,至少当在五千年
以前。
根据我国学者考证,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发展,其神的形象是由以动物为主的自由物神——半人半动物神——人形的神,由此推论在更早的远古时
代,应当还有一个以单纯的鸟或蛇以及鱼的海神形象特征阶段。
关于四海海神的称谓,随着历史的推移,也有所变更。《太公金匮》一
书中说:“东海之神曰勾芒,南海之神曰祝融,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
曰玄冥”。陈子艾认为这是把四方方位神与四海海神混同的结果。汉代以后,
海神信仰日趋人神化,四海海神不仅有了新的称呼,还配了夫人。可见,在
中国古代的原始海神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不同的称谓和说法,但当推
《山海经》中的四海海神称谓,较为著名并为大家普遍所接受。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早期海神的名气和信仰逐渐退化衰弱,起
而代之的是四海龙王信仰。这个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早期四海海神
的神形,即蛇形转化为龙,或为龙蛇形,鸟形部分自然消亡了。这一角色的
转换和神形的变化与东夷族人不断征服或同化直接相关。尤其在秦始皇时
代,通过方士徐福出海被鲛鱼所阻的传言,在人们心目中的海神,其神形已
是大鱼或蛟龙了。二是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华严经》中有一段
龙王的描述:“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
幢龙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
令诸众生,
热恼消灭”。由于佛经中描述的西天来的无量诸大龙王法力无边,能兴云布
雨,而且同中国原有的龙蛇形早期海神相融合,自然明正言顺取代了中国原
始海神,享用渔民舟子的香火。从此以后,中国东西南北四海全部由四海龙
王接管,成为海中之王,水族统帅和海洋世界东海龙宫的最高统治者。
据樊恭炬在《祀龙求雨考》一文中考证:“帝命祭龙制仪始于唐”、“唐
时龙与雨师才并重”。在舟山流传的东海龙王传说中,四海龙王的封号还是
由唐明皇李隆基赐予它们的。从此,四海龙王成为唐宋以后具有新称谓的四
海海神。
值得注意的是:汉唐期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逐渐兴旺之际,除了四海龙王取代我国早期海神外,我国第一位女姓的海神,即东海女神南海普陀观
世音也在汉唐期间同时诞生了。在观世音之前,可以说,我国早期的海神包
括四海龙王都是男性神形,只有观世音是我国海神信仰中第一位女性神形,
位列中国女性海神之首,并且逐渐压倒四海龙王,进一步取而代之。
究其原因,四海龙王相貌怪异狰狞,性格暴戾无常,权势虽然显赫,但
常兴风作浪,残害渔夫舟子,是以恶神的形象出现。渔民所以信仰供祭,是
出于惧怕心理,逼于龙王权势,怕招来祸灾,为此而典祭供奉,以求平安、
丰收和吉祥。观音则不同,中国化了的南海普陀观音,是个慈眉善目的女神,
性格温和慈祥,乐于助人,救渔夫于狂风巨浪的苦难之中,而且佛法广大,
无处不在,一呼即灵,是以善神的面目出现。二者对比之,观音的海神信仰
当然渐渐压倒了四海龙王。
在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妈祖。
观音作为东海女神是由佛教中的菩萨转化而来。妈祖确是实有其人,是由人
死后的鬼魂转化为神。这又是另外一种海神类型。妈祖姓林名默,生于宋建
隆六年,卒于宋雍熙四年。据何乔运的《闽书》所载,林默生时能采席渡海,
人呼“龙女”。她的水性很好,常常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不幸在二十岁时,
在一次海上救人时,溺海而亡。她死后,传说在大海上风波浪险时,屡屡显
灵保护和救助遇难的渔民,被尊为“妈祖”。她的神形也像观音一样,是位
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对人和蔼可亲。尔后,名气越来越大,被宋元明清历
代帝王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影响遍及我国东南沿海
以及港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中国女海神,古籍中记载的还有东海姑、黄衣妇、海神女及宋代道
书中所载的南溟夫人等。这些世俗性、人情味极强的女海神的出现,进一步
强化了海神的拟神化色彩,比之缺乏生活情趣的男性海神,更为一般渔夫舟
子所接受和顶礼膜拜,广为传播。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