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洋国际动态盘点:海上世界 气象万千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6-12-30 09:43:44 

图片墨西哥湾再发漏油事故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6年即将倏忽而逝。回望2016年,国际海洋形势依旧波澜起伏、变幻莫测,在变与不变之中推动着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不断前进,或快或慢。但无论如何,2017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又到了总结过往、憧憬未来的时刻。在此,让我们细细盘点一番。

国际海洋法法庭成立20周年庆祝仪式周年庆祝仪式


  进一步深化的国际海洋管理

  2016年,世界风云变幻,海洋领域也同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一年是许多国际海洋重要机构的选举年和重要的纪念年份。国际海底管理局迎来换届选举,英国人迈克尔·洛奇当选新任秘书长,国际深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进程有序推进。国际海洋法法庭、北极理事会分别迎来成立20周年,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采取了许多举措以应对海洋领域的各种挑战,但效果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2016年,国际海洋管理迎来众多破冰之举,但效果还有待观察:《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人类社会迎来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遇,海洋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重视与认可,但国家与政治利益纠葛下产生的冲突与矛盾,让能否实现所定目标成为不少人心中的问号。南极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提案通过,拉开了南极地区新建海洋保护区的序幕,但无人能断言这种开始是不是反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或让“蓝色圈地”之风侵袭更为广阔的国际水域。首个专门针对非法捕捞的国际条约——《港口国措施协定》生效,国际社会打击非法捕捞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令人存疑的是,相关国家贸易保护的大棒是否也将随之挥起。

  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治理难题,国际社会依然应对乏力。地中海偷渡潮愈演愈烈,偷渡与遇难人数再创新高,欧洲诸国应对举措屡遭诟病;福岛核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后续影响依然持续,治理费用高企、环境恢复艰难,或将成为国际海洋治理上的一块难以痊愈的伤疤。需要警惕的是,2016年日本还是不顾国际社会反对,继续启动所谓的“科研捕鲸”计划,而日本籍候选人当选国际捕鲸委员会主席,使得国际社会阻止日本捕鲸之路更加艰难。

图片研究称北极水域鱼类增多

图片世界首艘液化天然气破冰船服役

图片智利海域暴发赤潮


  不断涌现的新发现

  2016年,浩瀚的海洋继续让人类感受诸多新的认知。一方面,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丰富了人类对海洋世界的认识与了解。4月,美国科考船对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大量海洋新物种。6月,美国科学家在夏威夷水下2100米深处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超巨型海绵。8月,美国“深海发现”号潜水器在深海发现了众多珊瑚和海绵新物种。10月,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在大澳大利亚湾发现了60余种新物种。12月,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了一种新型海洋蠕虫。

  另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被提出,人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月,英国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巨型冰山融水有助于海洋固碳。2月,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表示,海水二氧化碳过高可致鱼类迷失方向。6月,英国南极考察处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人类活动致南极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7月,科学家研究表明,板块快速运动形成的海洋底部岩石圈可能是被人们忽视的重要氢气来源。9月,美国最新研究发现,大型海洋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比小型海洋动物更大。

  与此同时,人类还收获了其他与海洋有关的新发现。2月,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4500多年前木船,扩大了对古埃及人生活的认识。4月,研究人员在亚马孙河口发现了一个范围达93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系。5月,科学家在南极发现1吨多重的恐龙化石和遗骸。8月,以色列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地中海海水之下隐藏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洋壳。10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最古老的鸟类鸣管化石残骸。12月,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比尔德莫尔冰川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苔原甲虫”的前翅化石。

  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存在着诸多的未知,等待人类去探寻和发现。我们一方面为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进步而欣喜,但另一方面感受更多的是对海洋的敬畏。对于人类来说,只有心存感激、心怀敬畏,才能在谋求经济发展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索取与回报的缺一不可,也才能收获人海和谐的美好愿景。

  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环保

  这一年,应对气候变化依然是世界的关注焦点。海平面上升、海水升温、海洋酸化、海岸侵蚀、海冰与冰川融化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日趋严重。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警告说,最强厄尔尼诺现象或将登场。2月,捷克气候专家表示,南极洲气温首次达到17.8℃的记录值,系历年最高。5月,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受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影响,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的5座岛屿已经“彻底消失”。7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气温上半年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16年正成为史上最热年。12月,气候学家表示,南极和北极海冰总面积与历史同期相比降至最低。

  这一年,海洋生物保护频敲警钟,物种濒危速度令人忧虑。1月,科学家发布报告称,全球有1.7万余种海洋物种未受到有效保护。6月,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表示,海平面上升导致澳大利亚大堡礁裸尾鼠灭绝。7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又有两种鲨鱼——鲸鲨和翼头鲨被列入“濒危”名录。9月,据美联社报道,南非杭斯拜附近海域白鲨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10月,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泰国湾10%的鲸离奇死亡,或因环境污染所致。

  这一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形势,国际社会采取了诸多措施推进海洋环境治理工作。1月,英国表示将在北海建造首个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堤坝。3月,厄瓜多尔设立锤头鲨禁猎区。5月,由于多个海域发生珊瑚白化现象,泰国决定关闭40个岛屿。6月,《港口国措施协定》正式生效,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非法捕捞、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在夏威夷一处海域建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9月,第三届“我们的海洋”国际会议召开,达成136项倡议,20多个国家宣布将新建40个海洋保护区。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11月,欧委会发布首个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声明,将从三大优先领域应对海洋挑战。

  2016年,国际社会在寻求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继续孜孜探求,问题不少,成绩可圈可点。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与物种的有效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摒弃短视思维,着重于长远发展,才能避免落入边破坏、边污染、边治理的窠臼之中。惟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图片大堡礁遭遇白化危机

波音公司研发新型水下机器人

图片美国佛州海岸遭受蓝绿藻污染

图片北极理事会成立20周年周年

图片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建成首航

迈克尔·洛奇当选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

  暗流涌动的海洋争端

  这一年,海洋争端依旧暗流涌动、风波难平。3月,加拿大和美国就波弗特海主权问题再起争议。4月,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判定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位于阿根廷领海内,英国称该委员会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7月,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9月,澳大利亚发表声明说,针对东帝汶与澳大利亚海上划界纠纷,东帝汶提议成立的调解委员会不具有举行海上划界听证的法律权力。9月,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三国签署海上边界协议,明确了三国在太平洋海域的海上边界和专属经济区。11月,埃及国务委员会行政法院再次判定,此前埃及政府签署的将“红海二岛”归还沙特阿拉伯的协议无效。

  海洋争端大多事关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如何能够有效解决,成为考验当事国与国际社会政治智慧的重要议题。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的当下,惟有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与国际规则,通过双边与多边的谈判和协商解决争议,才能更好地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时有发生的海上灾难

  这一年,海洋灾害与海上事故时有发生。2月,据媒体报道,自2015年以来,强厄尔尼诺导致非洲南部、亚洲和拉丁美洲近1亿人口遭遇食物和水资源短缺。4月,智利部分地区的海水养殖场受有毒海藻侵害,致使超过2400万尾鲑鱼死亡。4月,厄尔尼诺引发湄公河三角洲干旱,致海水倒灌,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长。5月,气旋风暴“罗纳”横扫孟加拉国东南海岸,引发洪水及山体滑坡。5月,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位于墨西哥湾的水下油管发生泄漏,导致2100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5月,智利南部海域暴发赤潮,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7月,美国佛州海岸遭受蓝绿藻污染。7月,澳大利亚北部卡奔塔利亚湾南部海湾的7000公顷红树林全部枯死。10月,加勒比海地区遭遇10年来最强飓风“马修”的袭击,重创海地、古巴及多米尼加等国家。12月,澳大利亚大堡礁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白化现象。

  面对频发的海洋灾害,人类又一次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面对灾难,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更不应毫无作为。加强科学研究,做好灾难前的防护、灾难中的救援与减损,以及灾难后的重建,努力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能力,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和行动。看看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的福岛核事故污染、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事故,想想遭受污染而大批死亡的海洋生物、无家可归的福岛居民、频繁遭禁的水产品出口、日益凋敝的沿海观光旅游业……我们就会明白,一次海洋灾害的发生,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续影响。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2017年还将继续拷问国际社会。

  方兴未艾的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

  这一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步伐不断加快。1月,英国宣布将建造全球规模最大的浮动式海上风电场。2月,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宣布,在南鸟岛近海海底5500米深处发现广泛分布的富钴结壳。4月,全球首个横跨南大西洋的光纤海底电缆开建。6月,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竣工。7月,日本九州电力子公司九电未来能源宣布将启动日本国内最大规模海潮发电试验。8月,科研人员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大量甲烷气体涌出。9月,美国一公司宣布在北极水域发现储量高达60亿桶的大油田。

  这一年,国际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1月,全球第一艘无人驾驶船将由英国在两年半内建造,或将于2020年服役。2月,欧洲用于监测全球海洋等的“哨兵-3A”卫星发射成功。4月,波音公司研发了一款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在1.2万公里的范围内探索深海。5月,英国工程师历经十几年,巧妙利用挡潮阀系统将海水引入内陆地区,帮助科威特在沙漠中建造了一座城市。8月,俄罗斯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用于统计海洋生物数量的水下机器人。10月,俄罗斯宣布位于楚科奇海岸的全球首座浮动式核电站将于2019年开始供电。11月,世界首艘液液化天然气破冰船服役。12月,全球第一口全电力式深海探井问世。

  浩瀚的海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科技的进步更进一步加快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步伐。但海洋的馈赠不是无限的,科技也并非万能。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海洋供给,人类更应致力于寻求的是: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那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平衡点”。

  关注度不减的南北极

  这一年,南北极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北极理事会迎来成立20周年,作为轮值主席国的美国举办了多场国际会议,推进北极国际治理进程发展。即将卸任的奥巴马,也通过提高油气开采环保标准、宣布永久性停止北极油气开采租约出售等措施,留下了其在北极领域的政治遗产。在南极,2016年最具亮点的当属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提案获得通过一事,持续多年的国际磋商终于达成一致,美俄博弈下的建立南大洋公海海洋保护区事宜就此拉开了序幕。与此相对应的是,继2015年奥巴马访问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地区之后,2016年年末美国国务卿克里出访新西兰等国,并成为首位到达南极洲的职务最高的美国领导人,意图通过此举彰显美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领导地位。然而,这本应极为招人眼球,抑或可以留作政治遗产的突破之举,却正逢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共和党人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让克里的南极之行最终草草收场。

  这一年,各国对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围绕资源开发的争夺则硝烟弥漫,你方唱罢我登场。3月,美国与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称将创建泛北极海洋保护区域网络。5月,欧盟发布欧盟北极政策建议。6月,俄罗斯海军45年来添置的首艘破冰船举行下水仪式。8月,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在北极建立第一个“科学前哨”,进行全年气候监测及科学研究。11月,美国内政部宣布,决定在2022年前禁止开展新的北极油气钻探。

  这一年,南极国际科考行动方兴未艾,有序推进。3月,韩国与智利建立韩国—智利南极合作中心。4月,巴西斥资1亿美元在南极建设新的科研基地。4月,韩国首艘破冰船“ARAON”号完成南极勘探任务后返回。5月,澳大利亚政府公布“南极战略及20年行动计划”。9月,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处宣布将关闭在麦夸里岛的永久科考站。10月,来自30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将展开首次环南极洲科学考察。10月,英国南极考察处宣布,该国新一代极地科学考察船已正式开工建造。10月,南极罗斯海将建全球最大海洋保护区。

  遥远的南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后净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倍加珍惜。在事关南北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于主权与权益等议题上,更应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天蓝、水美的美丽新世界。

  回首2016年,海上世界是如此风起云涌、波诡云谲,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值得国际社会去反省、去总结。2017年即将来临,辞旧迎新的海上世界,将在变与不变之中继续寻求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