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海|焦念志院士:“开发海洋碳汇,抢占国际研究制高点”让海洋吃掉更多碳!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6-12-26 11:18:11 


生物海洋学家 1962年12月生,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主要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成果。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洋碳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设立MCP科学工作组,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1996获国家杰青,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000获教育部长江学者,2006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成果获“全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减排与发展的平衡中,如何将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储藏”起来,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提出“海洋碳汇”这一途径,并表示


为应对气候变暖,可以让海洋“吃”掉更多碳。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是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2011年《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碳汇”如今是一个热门词汇,而“海洋碳汇”却是一个陌生词汇。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提出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概念,改变了之前科学家们对于海洋储碳的认识。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海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量远远大于海洋调节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和容量,有机碳可以被降解矿化再次形成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中去。而超出生态平衡的过量固碳导致有机物质大量增加,会导致海洋下层缺氧,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但加剧温室效应,甚至会带来环境的破坏。而微型生物碳泵储碳则是指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并长期储存在海洋中,时间可达5000年。同时,人们也不用担心会造成海洋的酸化问题。


“海洋碳汇”比“森林碳汇”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等优势。这一发现,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可解决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藏(即增汇)的问题。有学者表示,该研究将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气候谈判筹码、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和森林相比,海洋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的优势,更适合做全球气候的调节器,碳汇潜力更为巨大。气候影响海洋,海洋又反过来影响气候。正是敏锐地捕捉到气候与海洋的紧密关系,焦念志在十多年前开始进行海洋碳汇领域的研究。


焦念志:谈海洋碳汇研究

目前,我国针对海洋碳汇理念和技术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就现在而言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完全成熟。


首先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发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


其次,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国际科学界都公认的标准,能够在将来真正发挥出海洋碳汇对低碳减排的服务功能,并以此发展国内外海洋碳汇的交易市场。“谁掌握了这项先进的技术,谁将来就掌握了将来海洋碳汇市场的话语权。”


海洋与大气研究都十分复杂,尤其是海洋碳汇研究需要上千个指标数据。


建立序列监测站:

积极推动一系列的碳汇时间序列监测站的建立,旨在能够在近海和海洋等具有不同特性的区域选取站点的建立,以便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监测与认识二氧化碳与海洋的关系。


常设海洋碳汇国际论坛:

希望建立常设我国的海洋碳汇国际论坛。“这样不仅能够打造一个科学前沿交流的平台,吸引各专业、各领域的科学家都能参与其中,而且还为客观宣传中国低碳经济成就打开一扇窗口。”同时希望气象和海洋部门能够更加深入地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正是借用了气象部门在当地的自动气象监测站的数据和长期在海洋碳汇科学研究上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才在研究中没有因为数据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2013,我国成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在联盟单位协同配合下,分别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代表海区初步建立了海洋碳汇联合监测站构架。


焦念志:开发海洋碳汇势在必行!


低碳减排是应对由于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国,减排压力巨大。当前在面临国家经济下行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亟需调结构,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味地单纯减排。应结合国情,考虑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能源,并从根本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焦念志表示。

  在发展低碳经济、强调节能减排的同时,努力探求增汇途径。“事实上,增汇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减排’。”焦念志表示。目前,林业碳汇在我国已有所建树,并已纳入碳排放市场交易试点,这一举措推动了创造青山绿水的公众参与热情,将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等灾害,不断改善土地、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1/3被海洋吸收。“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面积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理应在国家减排增汇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焦念志说。

  据焦念志介绍,我国在海洋碳汇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并已探索出了陆海统筹海洋增汇的新途径。同时,我国作为海水养殖大国,通过养殖模式合理布局,发展碳汇渔业,如大力开发以海藻养殖为主题的生态牧场建设等渔业增汇模式都可在改善近海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看不见的微型生物在广大的海水环境有着巨大的增汇潜力。

  众所周知,海洋是气候的重要调节器。焦念志说:“开发海洋碳汇不仅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也必将成为国际海洋强国的必争之地和经济增长点,更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同样面临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将海洋碳汇研发拓展到这些国家,发挥我国在海洋碳汇开发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不但有利于对方解决难题,还可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焦念志:海陆统筹增加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概念,对碳排放大国、大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焦念志说,我国各省份每年都有减排任务,如果以后形成可执行的碳汇交易规则,排放大省则可以购买海洋碳汇。同时,国与国之间也可进行碳汇交易。但目前,海洋碳汇相关方法、技术规范、评价标准等相关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焦念志也在和美、欧、亚等国家的科研人员一道为此展开工作。和计算机等行业标准一样,哪个国家抢占碳汇领域的先机,对日后来说意义重大。焦念志说,因此今年两会上他将提交“建议建立国家海洋碳汇研发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际协作基地”的议案。“目前,我国近海许多海区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甚至形成大面积缺氧区,如珠江口、长江口,东海和南海低氧区长期存在。”焦念志说,这除了造成生态灾害外,也在降低近海储碳能力。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陆地施肥过多,过量的氮、磷等物质随雨水进入江河,又排到海中。焦念志说,目前而言,减少陆源氮磷输入,就成为增加近海碳汇的一个可行举措,简单说就是减少陆地施肥,增加海洋碳汇。通过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碳增汇生态工程。


焦念志:海洋碳汇以增汇代减排


  焦念志说,“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海洋中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从而使碳长期保存在海洋里。焦念志也表示,“固碳”不等于“储碳”,相对而言森林碳汇的储存周期较短,而在海洋中,“储碳”时间可达5000年,而且海洋中的碳总量与大气二氧化碳的总碳量相当。我国海区面积大,碳汇潜力巨大。焦念志认为,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不仅有重要的科研意义,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通过它来实现增汇,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焦念志:建立海洋碳汇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碳汇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势头表明,海洋碳汇必将纳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成为一个涉及国际权益的热点领域

  “然而目前,对于海洋碳汇的评估方法或标准还是国际空白,一旦国际标准建立起来,将为海洋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焦念志说。“我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若能率先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必将有利于我国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海洋碳汇涉及海洋沉积物碳汇、海草床碳汇、渔业碳汇等多个方面。焦念志表示,在科学了解海洋固碳、储碳的过程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方面或行业研发制定有关的评估方法或技术规范,如建立海洋碳固定或储存的模型和参数、建立国家海洋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框架、建立海洋碳汇数据库等,从而确定针对海洋碳汇的不同方面开发制定海洋碳汇项目方法学,为开展海洋碳汇自愿交易提供技术规范。

  “就算国际标准尚未建立,我们也可以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并支撑生态补偿机制。”焦念志说。“有必要选择典型近海区域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实施海洋碳汇示范工程。”焦念志说,如选择合适海区实施“减少陆源排放,增加近海碳汇”生态工程,不仅利于增加碳汇,同时可改善近海环境质量,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弥补减排可能带来的损失,使企业和公众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低碳经济活动中来。

  同时,“要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焦念志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及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进行海洋碳汇交易示范,对于推动低碳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焦念志:气象可为开发海洋碳汇加把劲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对于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氧化碳已经不再陌生,而学术界也一直在开展有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研究。如何增强海洋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调节气候变化、缓解环境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开发海洋碳汇,气象、海洋、环保等部门应参与其中。”焦念志说,“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当发挥其数据监测、大气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为我国海洋碳汇建设加把劲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国际上关于碳排放问题的争论升级,当前我国亟须推进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焦念志表示,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着天然优势,开发海洋碳汇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支持。同时,在观测方面,气象部门和海洋部门建立了多个观测站,科学家将进一步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机理,了解气象因素对海洋碳汇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了《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明确了全国海洋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对气象、海洋等部门建立共建共享协作机制做了安排。这无疑增强了我国开发海洋碳汇资源的能力,提高了我国海洋气象发展的水平。




 焦念志:研制海洋碳汇标准 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


开发海洋碳汇不仅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也必将成为各海洋强国的必争之地和经济增长点,更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数国家面临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推广海洋碳汇,可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1/3被海洋吸收。我国在海洋碳汇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并已探索出了陆海统筹海洋增汇的新途径。同时,我国作为海水养殖大国,通过合理布局养殖模式,发展碳汇渔业,如大力开发以海藻养殖为主题的生态牧场建设等渔业增汇模式,可改善近海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国际上对于海洋碳汇的评估方法或标准还是空白,一旦国际标准建立起来,将为海洋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焦念志说,作为海洋大国,若能率先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必将有利于我国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海洋碳汇涉及海洋沉积物碳汇、海草床碳汇、渔业碳汇等多个方面。在科学了解海洋固碳、储碳过程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方面或行业制定有关评估办法或技术规范,从而确定针对海洋碳汇的不同方面开发制定海洋碳汇项目方法学,为开展海洋碳汇自愿交易提供技术规范。


  “有必要选择典型近海区域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实施海洋碳汇示范工程。”焦念志说,只要有资金支持,选择合适海区实施“减少陆源排放,增加近海碳汇”生态工程,不仅利于增加碳汇,同时可改善近海环境质量,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弥补减排带来的损失,使企业和公众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低碳经济活动中来。


  同时,“要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制度,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焦念志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及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进行海洋碳汇交易示范,对推动低碳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焦念志:建议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


当前在面临国家经济下行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亟须调结构,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即节能减排同时,努力探求增汇新模式。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1/3被海洋吸收。未来几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新形势下我国在引领国际海洋碳汇研发的良好基础上,若率先建立海洋碳汇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并将海洋碳汇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可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并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国际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建议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为实现海洋碳汇自愿交易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和操作规范。率先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将有利于我国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制定基于碳汇的量化生态补偿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在前期研发基础上,选择典型近海区域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实施海洋碳汇示范工程。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探索符合国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并考虑适时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