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系列报道之一加速融入海丝路
岁末年终,又到了回首盘点时。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至今,已满3年。这3年,作为国家海洋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深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不断开拓,扎实推进。从今天起,本报特推出一组报道,集中回顾与展现国家海洋局参与“一路”沿线国家海洋合作的做法和成效,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赵婧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的国际新空间。它的风生水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赢得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
如今,海洋合作成为“一路”沿线各国高层共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和机构逐步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逐步实施,海洋领域人才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高层外交凝共识双边合作频推进
2013年,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年,也是我国双边海洋合作成果丰硕的一年。
2013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见证下,我国与南非、韩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分别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海洋与海岸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大韩民国水产部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科技部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泰王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关于海洋领域合作五年规划(2014~ 2018)》等。
海洋议题首次被纳入我国领导人外事活动议程要追溯到2011年。当年,也是在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我国分别与印度尼西亚、泰国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就进一步推动双边海洋合作达成高层共识。2012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就建立海洋与气候中心达成共识,签署了有关合作文件;4月,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就共同建立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达成共识。
借着“一路”倡议的东风,2013年至今,我国与沿线诸多国家签署了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在亚洲,我国分别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签署了政府间和部门间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在非洲,我国与南非以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签署了政府间和部门间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在大洋洲,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签署了政府间和部门间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
双边高层次合作协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管理政策、区域海洋学研究等。
在欧洲,国家海洋局还与德国教研部和冰岛外交部分别签署了海洋科研和极地科考方面的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2015年是“中希海洋合作年”,也是我国首次以海洋合作为主题举办的双边友好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年共取得近30项涉海合作成果,不仅丰富了双边关系,也为中国与南欧及其他欧洲国家扩大海洋合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1月,一年一度的海洋国际对话重要平台——国际海洋周在厦门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新愿景新格局”。活动期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6年~2020年)》(以下简称《框架计划》),以期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实施合作项目。
早在201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1年~2015年的《框架计划》。在《框架计划》机制下,中国与南海及其相连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相关涉海区域国际组织开展了多领域的海洋合作,涉及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防灾减灾、区域海洋学研究以及海洋政策与管理6方面,合作形式涵盖了友好往来、合作研究与项目、联合观测与调查、交流研讨、学位教育与培训,建立合作平台或机构等。
“开展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是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亚洲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区域海洋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在2015年年底《框架计划》领导小组会议上,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说。
截至2015年年底,《框架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海洋局通过双边联委会、海外合作平台管委会、地区合作研讨会等合作机制,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等国际组织,牵头发起并实施了近70个合作项目,吸引了150余位外方专家参与,共同开展了60余个联合航次调查,召开了34次学术研讨会、19次培训班,在海洋研究期刊共发表245篇论文。
沿线国家还积极参与博鳌亚洲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东盟地区论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联合工作组机制,实施东亚海地区环境管理伙伴计划等一系列合作机制,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范围逐步拓展。
国家海洋局积极构建与小岛屿国家的多边合作平台,参加小岛屿国家发展会议,向国际社会阐述了重视发展与小岛屿国家海洋领域合作的立场;积极打造与亚太各国以及环印度联盟地区国家的海洋技术交流合作国际平台。
落点布满海丝路共建共享“一片海”
2013年6月6日,在泰国普吉岛,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启用。这是我国与泰国在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联合研究实体。它的建立,标志着中泰海洋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这是双方海洋合作实现的一个重要突破,我们非常期待携手研发出更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中泰联合实验室主任、海洋一所研究员于卫东说。
据悉,依托于中泰联合实验室开展的合作项目将使双方获益。在泰国湾,由于受到海水侵蚀,沙滩后退现象非常严重,泰方一直在寻求积极有效的减缓和应对办法。中泰合作研究泰国湾海岸带脆弱性问题,其研究成果为泰国海岸带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像中泰联合实验室这样的海洋领域海外合作实体,我国已建立了3个: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中—马联合海洋研究中心。这些合作项目的落地,改变了以往双边科研合作单独、零散的模式,使合作形式更系统化、机制化,对于提高双方的海洋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按照当初的《框架计划》,中国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了季风观测、海气相互作用、海峡通道水交换、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双边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了几十个联合调查航次,投放了浮标海洋观测系统,推动了中国—东南亚海洋预报与灾害预警合作,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濒危动物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研究合作,实施了海洋科学和技术能力建设项目。
此间,我国还与冰岛共建了中冰......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1226/644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