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颁发纪念奖章。此次颁奖特为弘扬彰显老一辈院士专家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奉献精神,号召全体海洋科技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向老一辈院士专家看齐,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获颁“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资深院士名单
刘光鼎院士
刘光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进展》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所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任新民院士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杨槱院士
杨槱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原籍江苏句容,1917年10月生于北京。1940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02年授予荣誉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 程学院 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槱教授主持并参加设计“瀛州”号巡逻艇、15000吨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多型船舶。主持并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海船稳定性规范》,推动了我国船舶稳定性的研究工作。从1963年起,指导研究生对被动式减摇水仓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实验研究工作,研究的结果被设计、研究单位广泛采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水运与海洋工程系统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主持编制的“主要尺度分析程序”与“型线设计程序”等已编入该系统,为我国造船科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以来,从事船舶史和航海史研究,并出版了《轮船史》、《帆船史》、《郑和下西洋史探》、《话说中国帆船》等著作。
孙家栋院士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孙枢院士
孙枢,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学家,沉积大地构造学家,科技管理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
1986年和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2名)
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予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邱大洪院士
邱大洪,原籍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南浔),1930年4月6日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
1958年担任当时亚洲最大的大连渔港技术总负责人;1973年担任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的主要技术负责人;1983年担任开发中国南海北部湾的石油资源联合设计组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
主要从事海岸工程、港口工程和近海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和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工作。
苏纪兰院士
苏纪兰,男, 1935年出生,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多年。1979年回国到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杭州湾水系界面对悬浮物和污染物质迁移的影响,浙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浙江沿海(台州湾)高混浊水体动力沉积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中方成果,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中日黑潮综合研究中方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对我国近海环流的影响,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生,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
张仁和院士
张仁和,中科院院士、声学家,重庆人。1954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浅海与深海水声物理规律做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领先发表简正波衰减与群速的普遍表式,阐明了浅海声速结构与边界条件对声场影响的规律,给出了清晰的简正波物理图象,已成为射线-简正波理论的基本公式;最先发现负跃层浅海中信号波形的多途结构,给出了简明的计算公式,能准确地预报波形结构;从物理上预言了“在一定距离范围内,浅海声场的空间相关随距离增大而增强,远距离低频声场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干性”,经海上实验已得到证明,领先获得最大间距达600米、最远距离达130公里的空间相干实验结果。
文圣常院士
文圣常(1921.11.1-),男,出生于河南光山,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47年毕业于美国航空机械学校。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和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得到属当时国际前列的“普遍风浪谱”,中期主持研究海浪计算方法,该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被订入国家规范。
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针对国际上盛行的第三代海浪预报模式的缺陷,提出新型混合型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模拟方法。代表作有《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
王希季院士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
1942年,获得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廷栋院士
李廷栋,区域地质学家、地质编图专家,大地构造专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
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兼任《中国区域地质》主编,《地质学报》常务副主编,吉林大学地学部主任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侯朝焕院士
侯朝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系统芯片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
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 阵列信号处理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
巢纪平院士
巢纪平,男,193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现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外聘的客座院士。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动力气象”学科主编,《海洋学报》主编,《黄渤海海洋》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57年发表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20世纪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性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代表作有《积云动力学》和《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
王颖院士
王颖,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1935年2月24日生于河南潢川,籍贯辽宁康平。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1979.2~1982.2 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地质系研究员,兼Bedford海洋研究所大西洋地质学中心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1982年2月后回国任职南京大学,1984年5月至今评为南京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负责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项目)—“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1998)(1999-2004),名誉理事长(2005-2010)。2004年获PACON International终身会员;2010.11.29获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2011.7.27获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终身荣誉会员;2013.8获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AG)荣誉会员。
始于1958年,从事海岸地貌与海港选建研究;1963年起研究海南与两广地区南海海洋与建设规划;1978年始,从事加拿大大西洋海岸与深海大洋研究,1961年获加拿大Waterloo大学环境科学荣誉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长于从海洋动力、地质地貌与沉积多学科结合的途径研究海陆交互作用带—海岸海洋的成因特点与变化趋势,在中国海岸海洋与淤泥质平原海岸,高纬地带鼓丘海岸发育演变,大西洋深海平原沉积物源与浊流动力机制等项研究卓有成就,赢得国际学术声誉。成功地完成我国多项深水港选建与海岸海洋发展规划,1990年以来,致力于研究河海交互作用与沉积体系,阐明黄海内陆架辐射沙脊群成因与发展趋势。21世纪初,扩展研究大陆架外缘古扬子大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演变与所蕴含的晚第四纪以来的海陆环境变迁信息。近期,组织力量协同创新,研究南海的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为祖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为海岸海洋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郑守仪院士
郑守仪(女),女。研究员。祖籍广东中山,生于菲律宾。中山县三乡人(今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人)
海洋生物学家。 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广东省中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 年在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后在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年7月回国,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
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五至七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届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胡敦欣院士
胡敦欣,1936年生于山东即墨,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JGOFS/LOICZ 中国委员会主席。
从事海洋学研究四十余年, 在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等领域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创新学术成就,是我国海洋通量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作为首席科学家在西太平洋开展了多年科学考察, 发现并命名了太平洋“棉兰老潜流”,这是半个世纪来在西太平洋的两大海洋科学发现之一,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机构的传统概念,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的洋流;
率先发现中国海陆架中尺度涡旋“东海冷涡”,开创了中国海中尺度涡旋的研究;
修正了沿岸上升流理论(将Hidaka 的定常、无限深海理论拓展到非定常、有限深海沿岸上升流理论),提出了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理论,修正了传统的风生理论;
在国际上率先在东海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弱汇区”的结论,为估价全球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现象,开拓了海洋环流动力学与沉积动力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陆建勋院士
陆建勋(1929.9.11- )通信工程专家。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北京市,1947年9月至1950年11月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造船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我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莪院士
杨士莪,祖籍河南南阳。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初期在家乡积极办学,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父亲曾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早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而后一直在高等院校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声传播 海洋声场分析
硕士指导专业:水声工程 声学
1978-1995年 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改名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水声研究所所长。
1982-1987年 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5年7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法箴院士
赵法箴,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专家。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在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及其高产技术和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对虾苗,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赵法箴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以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卢耀如院士
卢耀如,国际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并于2011年10月17日受聘中国矿业大学一级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成就,被国内外学者称赞为“喀斯特卢”。199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沈闻孙院士
沈闻孙,男,1930年5月出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中共党员,大连新船重工责任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大连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名誉理事,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庆焕院士
金庆焕,1934年10月25日出生,浙江临海人,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庆焕于1952年8月考取浙江大学土木系;1954年9月至1963年5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五年大学(本科)和三年半研究生;1982年,任原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金庆焕主持或参与主持 “北部湾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地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远景评价”、“南沙油气勘查专项总报告”等一批重要地勘和科技报告;对珠江口、北部湾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作出重大贡献,在南海地质和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台湾海峡油气地质勘察和科研、南沙科研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金翔龙院士
金翔龙,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为中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吉余院士
陈吉余,男,河口海岸学家。
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研究生)。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景院士
姜景山, 男,朝鲜族,1936年02月08日生,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所长。
1993.02-,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1992.04-,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1993.10-,荷兰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业领域:
微波遥感 ; 空间技术
研究成就:
196205-198401,探空火箭、卫星测控系统研究,主持
197408-198310,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
198501-199012,高空机载遥感系统研究,主持
198604-,灾害的遥感监测系统研究,主持
获奖情况:
1987-1992,防汛遥感实用系统,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
1986-1990,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
1973-1981,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科学技术成果奖
1978.09,微波摄象,国防科情报所,
成果:
1、ZHG-1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
徐洵 院士
徐洵 女, (1934 .10.11 -) 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专家。
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八十年代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
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率先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班病病毒基因组密码,为病毒防治奠定基础。近年又在国际首次报道发现了对虾抗病毒因子。曾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成果奖励。主编书籍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指南》和《DNA重组技术》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世楞院士
谢世楞 1935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慈溪人,
原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现为该院高级技术顾问,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所著论文成果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有关文献多次引用,所提出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被称为谢氏理论和公式,并被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和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多篇论文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关注。
谢世楞主持的设计与科研项目,曾获得中国国家优秀设计金奖、银奖和国家质量银奖共计3项。
曾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共有3项。
获得中国交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有3项,交通部科技进步奖2项。
曾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有3项发明被中国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
还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士
徐芑南,浙江镇海人,1936年3月生,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是我国深潜器高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早年主持创建的迄今我国最大的深海模拟实验设备和潜艇圆柱耐压壳结构强度稳定实验技术已成为各种潜艇、水中兵器和深潜结构研制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我国向深海进军奠定了基础。
2013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徐芑南在列。
2013年12月19日公布的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