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之《更路簿》(八)《更路簿》中的航路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11-10 15:40:56 

刘延华

  自古以来,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就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渔民从海南岛出发,前往那里捕鱼,再将海产品运回海南。

  清朝后期,一些渔民还将海产品运至新加坡销售,再途经越南沿海岛屿回到海南。为惠及后人,海南渔民将航行经验尤其是航线记录下来,创作了《更路簿》,作为捕鱼作业、销售贩卖的航行指南。随着渔民活动范围的扩展,不断有新航线补充进来。《更路簿》中的航线,描绘出中国渔民以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为中心构建的稳定的生产、销售网络,也是海南渔民以两大群岛为基地,开展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

  根据上世纪70年代海南渔民蒙全洲的回忆,从海南岛的铺前到清澜有五更到六更,清澜到西沙的巴兴(今东岛)十六更,干豆(今北礁)到清澜十二更到十三更,从西沙的三筐(今蓬勃礁)到南沙的艾罗(今双子礁)二十八更,黄山马(今太平岛)到海公(今半月礁)、石龙(今舰长礁)十更到十一更,海公、石龙到脚跋(今海口礁)、鱼鳞(今仙宾礁)二更,鸟子峙(今南威岛)、乙辛(今日积礁)到新加坡七十更,乙辛到越南的罗安头、大佛二十多更,新加坡到昆仑岛五十更到六十更,昆仑岛到外罗山三十更到四十更,外罗山到清澜三十一更到三十二更,榆林到清澜二十多更。上述航线连接起来,便大致勾画出一张海南渔民的生产、销售网。

  据统计,各个版本的《更路簿》共记载了200多条航线,尤以南沙群岛的航线为多。据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梳理,渔民王国昌抄本的《更路簿》记载了251条南沙航线。南沙群岛由于范围广,渔民分东头线、西头线、南头线3条主要路线作业。东南亚国家作为海南渔民销售渔获的重要市场,在《更路簿》中也有反映。如在渔民苏承芬抄本的《更路簿》第3篇记载了去外罗(今越南)的更路,第7篇记载了去新加坡的更路。

  海南渔民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捕鱼,大多冬去春返。每年农历十一月,渔民趁东北信风南下,在西沙短暂停留后便到南沙,至来年农历三月,西南风起返回海南。前往两大群岛捕鱼作业的渔民主体是海南渔民,且文昌、琼海的人最多,每年从清澜港或潭门港出发去南沙的渔船各有十几艘到20多艘。海南渔船是红头船,三桅或二桅,载重五百担到八百担(每担约50公斤),每船带四五只下海作业用的小舢板。一艘渔船大约有25人,通常由十余艘渔船结合成群,到达目的地再分散作业。

  1819年新加坡建埠后,有的渔民先到新加坡出售海产,之后在当地购买煤油、柚木、饼干等货物运到越南销售,再从越南满载大米返回海南。

  渔民在南沙主要捞海参、挖蠔肉、捉海龟、拾公螺。海龟干、螺干、鸟干、白海参、黑海参等干货运回海南,公螺、红海参则运往新加坡出售。最初,渔民只取螺肉晒干,大约在1910年,海南渔民黄学校在新加坡商行里看到从印度洋运来的公螺壳,得知公螺壳的珍珠层是飞机喷漆的主要原料,售价很高。此后,黄学校便垄断了南沙群岛的公螺生意,一条船载万斤(旧制)公螺壳,可售1万多银元,年获利可达3万元左右。一些渔民留在岛上作业,一住就是十几年。中业岛、南威岛、马欢岛、太平岛、北子岛、南子岛、西月岛、鸿庥岛、景宏岛等海岛都曾有中国渔民居住。渔民在岛上将海产晒干贮藏,畜养禽畜,还种植果树、蔬菜、地瓜、花生等。但凡有渔民居住的岛礁都建有珊瑚庙,有的渔民死后就葬于岛上,与大海为伴。

  日本小仓卯之助曾于191812月组织探险队到南沙群岛,著有《暴风之岛》一书。书中记载,小仓发现3位自称文昌县海口人的中国渔民住在北子岛上。渔民持有罗盘,还给这支探险队绘制了南沙群岛地图,图中标明各岛位置和路线。并注明:“鸟子峙(今南威岛)……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1110/63629.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