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中国海岸带污染现状
中国海岸带污染的成因
我国海岸带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1 污染源控制
污染源控制是海岸带污染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治措施,陆源和海源是海岸带污染的两大来源,而其中以入海河流携带、污水排放及农业面源为主的陆源污染占主导污染源地位,污染源控制应陆海统筹兼顾。
在控制陆源污染方面,需要:
(1)从政策上倡导以绿色生产为主的产业布局,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
(2)加强污水集中处理力度及总量控制强度,综合不同污染物浓度及分布测算入海河流及各海域环境容量,合理制定各海域纳污容量及非点源污染物的削减总量;
(3)重视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推广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化肥;
(4)对各陆源污染源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环境监测并逐步建立完善海岸带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强化海岸带环境监控及预警能力。
海源污染控制应:
(1)有效监控海上油气平台、船舶及临港产业,严格控制其污染物排放,建立突发性污染(如溢油)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和处理预案,建设并逐步完善海上污染实时监控、应急监测及相应信息保障系统;
(2)加强对海上倾倒活动的动态跟踪监控,严格控制倾倒总量,加大对倾倒行为的执法力度,定期评估倾倒区域环境质量,建立并完善海上倾倒监控管理体系;
(3)合理规划管理近海养殖活动,提倡并鼓励生态养殖,严格监管种苗、饲料、药物的投入使用,推动环境友好型饲喂药物的研发,规划并实施近海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及生态修复工程。
2 生态屏障建设
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屏障目前以沿海防护林和滨海湿地为主,主体功能在于改善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截留陆源污染物、改善土壤特别是盐碱土壤生境及涵养水源等方面。海岸带生态屏障的构建对于海岸带营养盐、重金属等造成的污染防控将具有可观的潜力。例如,典型滨海湿地(如热带红树林)能够有效降低进入土壤和海洋的重金属量。
3 海岸带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微生物修复措施在海岸带污染治理特别是石油与农药等污染环境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廉价、无二次污染的优势。
海岸带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措施主要通过栽培种植耐盐植物和海洋植物实现。目前已被证实具有较强污染物吸收、降解能力的耐盐植物有海蓬子、碱蓬、芦苇、菊芋、油葵等。海洋植物中可被用于污染修复的主要是海草及大型海藻。其中大型海藻更多地被用于近海养殖特别是鱼类养殖区共生栽培,可有效吸收N、P等营养盐,同时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海草则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收容量,在海岸带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与生物修复等方式相比较,光降解具有受限条件少、应用范围广的优势,已被认为是降解去除海岸带近海及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之一。
4 区域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海岸带区域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