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中国海岸带污染现状
中国海岸带污染的成因
我国海岸带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我国海岸带地区承载了城市化、港口和临海工业区建设、油气开发及养殖等多种功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良空间竞争加剧。快速城市化、港口和临海工业园建设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剧增,海岸带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率基本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以上。国家海洋局调查报告显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蓬莱19-3油田周边及其西北部面积约6200 km2的海域海水污染。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自1992年以来,海水产品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当年海水产品93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42万吨;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将达4 000万吨以上,产量增加值主要依赖海水养殖。快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对我国滨海湿地、近岸海域等海岸带环境均造成巨大冲击,海水养殖正成为近岸海域重要的污染源。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区域截留污染物的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通常让位于经济开发和区域发展。在过去50年中,我国已损失了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滨海湿地的丧失造成海岸带自净能力的急剧下降。
2 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
我国海岸带区域低端型和资源与能源消耗型产业结构特点并未根本改变,海洋开发利用方式仍然粗放,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效率和效益较低的局面仍未扭转。沿海地区工业园建设多是“偏重型”“偏地型”“偏污型”企业,第三产业较少。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必然加剧海岸带资源环境压力,导致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近1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增加60%、120%和190%,对海岸带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威胁。
我国海水养殖以粗放养殖为主,导致沿海废水直接排放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区仍然普遍存在。
3 海岸带污染跨行政区域特征突出,监控及治理难度大
河流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输入源。据调查,在引起渤海污染的原因中,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7%,而经河口排入渤海的污染物占陆源污染物的95%。我国的入海河流中,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65.2%。如此巨大的流域面积覆盖了众多的行政区划单位。除此以外,我国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约181000 km。这些因素均大大增加了海岸带污染的监控与治理难度。
4 环保与法制意识淡薄,相关科学技术薄弱,无法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及行政调控需要
由于环保与法制意识淡薄,沿海地区超标入海排污及污水直排入海问题突出。2013年11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对156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其中有一半的入海排污口向邻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广西环保厅提供信息显示,沿海的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每年约有3000多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海。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规划及行政调控均需要建立在对海岸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