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解读“建设海上粮仓”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6-11-02 09:03:51 

齐鲁网记者秦霞

记者:王教授您好,您是这次蓝色经济对话点评专家和经济顾问,在已播出的十几个蓝色名企视频专访,社会各界反响很好,您的专家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诗成:这次视频专访的成功播出是企业家把自身发展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是齐鲁网、海洋财富网策划编导得好。

记者:根据这次专访安排,下一段视频专访的重点是海洋牧场(海上粮仓)和人工鱼礁垂钓企业,您长期从事海洋与渔业工作,是国家知名度很高的蓝色经济专家,当前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热,“渔夫垂钓”品牌叫得很响,请您结合这次视频专访的重点内容,就山东的 “海上粮仓”建设予以解读。

请您先谈谈“海上粮仓”建设出台的前因后果

王诗成:好。仅就“海上粮仓”这四个字而言,是从陆上粮仓演变过来的,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天下粮仓”,这部电视剧内涵非常丰富,它深刻揭示了“民以食为天”的历史重大主题,自古以来吃饭尤其是吃饱饭是天字号的大事,建国以来“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字一号文件”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事关民生的头等大工程。建国以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农林牧副渔,农是老大,渔是老五,渔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水产品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无鱼不成席”的高度上,没有进入“粮食”这个大概念中,受此观念的影响,陆地荒芜几十亩地层层政府过问,海上闲置上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人问津。可以说,从渔是老五到“建设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到200949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今日“海上粮仓”进入规划,时间跨越了几十年。我认为这是传统粮食观的重大飞跃。为了这个跨越与转变,几代海洋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王教授,您能把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谈一下吗?

王诗成:好。山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由于渔业吃了子孙饭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传统捕捞业面临巨大困境。有“黄金渔场”之称的半岛10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数万渔船停港大半年之久,60多万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生活出路成了难题。在这个背景下,国内海洋学者从八十年代就呼吁建议国家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海洋科技泰斗曾呈奎院士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海洋农业的概念。山东省在1983年乳山口小面积对虾人工增殖放流试验成功之后,省政府确定,在半岛南部沿海海域进行为期三年的大面积人工放流增殖对虾开发性生产试验,三年间共投放大规模虾苗20多亿尾,回捕对虾5200吨,为投放前的7.6倍。投入与产出比为1:10以上。我是这次开发性生产试验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主要负责增殖区的渔政管理。三年试验结束后,农牧渔业部在青岛召开现场会,林乎加部长在会上高度评价并推广山东的增殖与管理经验。至此,山东的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人工增殖放流工作进入一个新时期。进入新世纪,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又提出渔业生态修复行动计划, 将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休闲渔业同时快速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 在黄渤海有计划地建设一批 “生态型”、“渔获型-”、“ 休闲垂钓型”和“海珍品型"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营造栖息、繁殖场所。自1984年至2013年山东海洋牧场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15(投1元产出15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海上粮仓”提上省政府规划却是近两年的事,海洋牧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海洋与渔业厅根据省领意见组织起草报告,省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发(201449号文转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919日省政府(鲁政字2016157号文批复[2015——2020年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

记者:媒体曾多次报道您用三十多年业余时间研究"海洋牧场"建设。您的建言献策为推动蓝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积极贡献。我想请您给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研究成果。

王诗成:因为我出生在海岛,又长期从事海洋与渔业工作,对大海有一种特殊感情,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海洋与渔业,我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出版了《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即“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龙,将从海上腾”、“海洋强国论”、“蓝色的挑战”四本专著,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怎样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命题。海洋强国丛书先后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国家海洋优秀图书奖、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我提出的“开发海洋半壁江山,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议"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全国海洋开发热,也为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海洋强省战略研究”,出版了《王诗成论蓝色经济》即“海洋战略工程论”、“海洋区域经济论”、“海洋科学管理论”、“海洋环境保护论”四本专著,期间先后有十几个建议进入国家和省决策,为推动“海上山东”向“海洋强省”、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跨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用了近30年的时间进行“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海洋管理模式探讨”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期间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海洋牧场建设不断升级、海洋与渔业管理的强化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实施"海上粮仓"建设战略。姜大明省长、贾万志副省长,在我提出的“关于建设山东半岛国家海洋牧场的建议”上批示,“请蓝办和海洋厅牵头,将此建议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组织实施”。此建议获省政府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党刊“求实”杂志刊发了我署名文章“海洋牧场---一个大有作为的新兴产业”,同年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省“蓝黄”经济区建设重大课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这些成果为提升山东半岛牧场建设水平,尤其是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先后被聘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专家、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省及沿海市经济、科技顾问和智库专家,并作为全国海洋顶层设计管理专家被提名推荐参加院士评选。

记者:建设“海上粮仓”山东 有哪些独占优势

王诗成:山东海洋优势很多,我认为山东有两个独占优势:

一是适合“海上粮仓”建设的海域资源和气候优势得天独厚,山东在北纬37度线上,四季分明,是最适合鱼虾索饵洄游产卵场和贝藻类生长。山东有3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拥有众多的海湾、滩涂、岛屿,海域面积在15万平方公里以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开发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黄海冷水团海域还有5000亿方水体约13万平方公里适合人工养殖的水域。

二是“海上粮仓”建设需

要科技支撑,山东的科教优势得天独厚。山东拥有堪称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拥有堪称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装备,拥有国字号的重大科学海洋基地项目,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与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山东的十几个重大的科研院所,承担国家一半的海洋科技重大项目,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尤其是全国70%以上的海洋生物科技力量在山东,全国著名的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即以养海带为代表的藻类养殖浪潮,以对虾为代表的虾类养殖浪潮,以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以鲆鲽类为代表的鱼类养殖浪潮,以海参、鲍鱼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都诞生在山东。同样,这些科技力量将推动海上粮仓建设达到国际水平。

记者:王教授,您多次提出,人工放流增殖鱼虾投入产出比1:10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高的产出效益?

王诗成:我在国内应邀作海洋讲座时,经常有学员提出过这个问题,我可先问你一个问题,一条成熟的怀卵鲅鱼能产多少粒卵?(记者:说不明白。),不搞海洋专业的很难说清楚,经测算,一条受到保护洄游产卵的鲅鱼,可产6000万—1亿粒鱼卵,正常成活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一条鱼只要保证它能正常产卵,可成活600万到1000万条幼鲅鱼。虽然每年人工放流投入的资金有限,但通过放流加强了休渔管理,加强了排污口的管理和沿岸、沿湾的海洋生态整治,制止了对怀卵亲鱼亲虾的捕捞,给鱼类造礁和建海底森林,有效保护了野生鱼虾贝类资源的繁殖生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自84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鱼虾以来,每年的投入产出比不低于1:10,最高达到1:17。受益渔民称人工放流增殖鱼虾是海上捞金工程。

记者:王教授您再介绍一下,“海洋领域在实现互联网+方面的内容。

王诗成:海上粮仓主要通过海洋牧场来实现的,目前海洋牧场实施互联网+主要表现为:“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当前山东出现建设人工鱼礁牧场热。截至去年底,半岛已建设海洋人工牧场126处,投放人工鱼礁1450万空方,用海面积1.85万公顷。去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山东莱州调研现代渔业工作时,对海洋牧场建设充分肯定。“渔夫垂钓”品牌队伍不断扩大,海洋休闲渔业方兴未艾,省级挂牌海上垂钓基地已有十多处。

记者:王教授您所说的高标准建设海上牧场,这个高标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王诗成:主要体现在海洋牧场特色化、标准化、专业化、可视化上。特色化主要指游钓型海洋牧场、投礁型海洋牧场、底播型海洋牧场、装备型海洋牧场和田园型海洋牧场。标准化主要指建设主体标准、海上建设标准、路基建设标准、经营管理标准四个方面。专业化主要指:通过俱乐部或专业公司等形式。聘用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来提升管理队伍,提升海洋牧场运营组织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可视化主要指建设海洋牧场化观测网,实现对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记者:王教授,在结束专访之前您还有什么建议要谈。

王诗成:“海上粮仓”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同时“海上粮仓”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猎的范围广,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提三条建议:

一是建议把“海上粮仓建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来组织实施。鉴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也是个渔业大国,为了科学立体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国家应加强对"海上粮仓"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议国家编委将农业部渔业局升格为国家渔业局(副部级),并加挂"国家海上粮仓建设管理中心"的牌子,统管全国的"海上粮仓"建设。沿海省成立副厅级"海上粮仓"建设管理中心。"海上粮仓"建设规划纳入国家规划,并按岸'、滩、湾、岛、内海、近海和专属经济区海域,由岸向外进立体布局,分级开发。

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海上粮仓"建设投融资渠道。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国家和沿海省市县规划投入盘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专项基金,扩大贴息和转移支付规模。建议国家改革捕捞渔船燃油补贴办法,把燃油补贴资金转换成牧场建设基金;国家和省收取的海域使用金及生态补偿费,应重点用于牧场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海洋牧场基础建设补足;拟国家出台海洋福利彩票发放管理办法,募集到的资金重点用于海洋公益事业和牧场建设的信贷贴息补足。鼓励国企、财团和上市公司参与海上粮仓建设,国家可在投入前三年给予免税和低息贷款政策支持。

三是学习、借鉴、推广山东省实施"海上粮仓"建设的经验做法。山东省实施海洋牧场建设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典型引路会事半功倍。我认为山东主要有三条经验值得推广,一是领导重视,规划先行;二是管理到位,扎实推进;三是科技支撑,保障有力。

记者:谢谢王教授,我们也期颁"海上粮仓"建设早日纳入国家规划。请您用两句话结束专访。

王诗成:"海上粮仓"建设大有可为,蓝色经济引领潮头再创辉!( 2016.10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