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中的地名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10-27 11:08:25 

南海《更路簿》是我国海南渔民前往三沙海域捕鱼作业的海道针经。各种版本的《更路簿》具体内容基本是由长短不一、互相连续的航线组成,如以下这条:“自丑未使黄山马,乾巽,四更,对东南收”,大意是指从丑未(渚碧礁)驶往黄山马(太平岛)应使用乾巽针位,航行四更,往东南方可到达。这条记录包括几个要素:更,标识航程与时间;针位,标识航向;另外一个基本要素即地名——丑未和黄山马。

  《更路簿》记载了众多渔民命名的地名,这些岛礁滩沙和水道,有的是渔民在茫茫南海中航行时的航标、中转站,有的是生产作业基地,一些自然条件良好的岛屿如太平岛,渔民会长期定居岛上。据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搜集整理,各版本《更路簿》中的渔民命名达121个,其中南沙群岛地名83个,西沙群岛地名38个。

  这些地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海洋地物的不同地貌特征,渔民在命名时对岛礁滩沙及水道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以下几类:

  高潮时高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洲,称为“峙”,太平岛称“黄山马峙”,安波沙洲称“锅盖峙”。

  高潮时淹没于水下的礁石,因排列成串,远远望去如一条线,故称之为“线”。如贡士礁被称为“贡士线”,海南话中“线”与“沙”同音,因此礁也称之为“沙”,贡士礁也称“贡士沙”。

  较浅的暗沙称之为“线排”“沙排”,如曾母暗沙称“沙排”。

  较深的暗滩称之为“郎”,海南话“拦”“郎”同音,因渔民作业时围网受阻而得名,如北边廊称“北边郎”。

  环礁,一般被称为“筐”“圈”,如华光礁,称为“大筐”或“大圈”。

  礁环上的暗礁或岛屿称为“风”或“孔”。海南话“风”“孔”与“方”同音,“五风”指环礁上有5个地方,即5处暗礁。

  礁湖与外海沟通的水道也称为“门”,如全富岛与银屿之间的水道称“银屿门”。

  ……

  这些地名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或以方言命名,如无乜线,今无乜礁,“无乜”海南话意指“什么都没有”,是说该礁周边缺少海产。或用特产命名,如赤瓜线,今赤瓜礁,因附近盛产赤瓜参而得名。或以罗盘针位命名,如丑未,即今渚碧礁。或以岛礁形状命名,如双担,今信义礁。除此之外,还有以声音、颜色等命名的。

  有的渔民命名被记录在明代以来的文人著作中,与《更路簿》中的命名相互印证,体现了渔民命名的稳定性。明顾玠的《海槎余录》记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处,相传此石比海水特下八九尺,海舶必远避行之,一堕既不能出矣。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涛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滩,极怪异。”文中“鬼哭滩”即渔民所称鬼喊线,因附近海域波涛声似鬼吼而得名。清《海国闻见录》记载:“北自鸡笼山至南沙马崎,延袤二千八百里。”从方向、距离上考订,“南沙马崎”即渔民所称的黄山马峙,也就是太平岛。

  1868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南中国海指南》记载的SincoweNamYitSubi,即渔民命名所称的秤钩峙(今景宏岛)、南乙峙(今鸿庥岛)、丑未(今渚碧礁)。这验证了早在西方殖民者在南海活动、对南海诸岛进行命名以前,我国人民就已在……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1027/6341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