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笔者分四个阶段,分别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陆海观的变迁、调适与发展,认为新中国的陆海思想经历了一个陆海安全观念、陆海开放思维、陆海统筹思想、陆海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对自身的陆海战略资源认识更加深入,战略目标更加清晰,战略原则更加明确,战略举措也更具系统性、全局性,更加完备。■刘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今天,中国陆海思想发生了阶段性的变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海关系经历了从优先发展东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到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演进,陆海思想观念逐步深化,国家海洋意志逐步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逐步明晰化。
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海安全观念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外交战略倚重明显倾向于横跨亚欧大陆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等重大事件均反映出中国巩固国家边防的大陆性地缘安全观念;对于来自海上的力量持非常谨慎的防范态度,从历史教训、海上形势和国际环境出发,将发展海洋事业、建设强大海军、维护国家主权以及抗击外国侵略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同时面对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战略,后发展成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主张联合亚非拉广大国家、北美、欧洲和日本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种战略思维突破了传统的陆海观念,是在极端紧张的安全环境下作出的选择。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苏联霸权主义,这一时期的陆海地缘观念有所变化,对陆上的防范加强,对海上的力量则注重联合和团结。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30年,中国陆海观主要考虑的是维护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因素在这种战略变动中还没有发挥明显作用。
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陆海开放思维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将经济建设置于国家建设的核心地位,实行改革开放,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和利用也提上日程。
这一阶段,中国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先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市镇,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边境城市和内陆地区省会城市,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区和沿江内陆沿边城市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海洋经济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新态势。在处理海洋争端问题上,邓小平审时度势,逐步形成“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力求和平解决相关问题。
应当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国家重视海洋观念的战略思维是分不开的。
2000年~2011年:进入21世纪的陆海统筹思想
进入21世纪,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这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的优势互补和联动效应,推动了平衡开放、双向互动、均衡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随着海洋世纪到来,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国家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加强海洋资源生态保护、发展海洋产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发展海洋经济等举措。特别是“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提出,集中体现了国家陆海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
这一阶段,中国将陆地和海洋置于同一战略语境中,陆海统筹发展战略逐步形成,成为决定国家发展全局的具有长期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策略谋划。在这种战略谋划中,陆海权力域是国家权力较量、利益追逐和权益保障的重要场所,其内涵是资源争夺、科技较量和战略通道竞争,其实质是大国的战略遏制和反遏制博弈;在经济领域,陆海统筹的内在要求是陆海经济一体化,其目标是人地和人海关系的双重和谐,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全面审视;在软环境领域,统筹陆海就是要提升旨在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贡献能力,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2012年至今:十八大以来的陆海强国战略
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开发利用,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完善海洋战略布局,深化陆海统筹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打造“一带一路”,在陆海发展历史基础上传承并创新了中国陆海观念,丰富了海洋强国理论和战略思想内涵。
强而不霸、和合与超越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海洋强国模式和道路的概述表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是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摒弃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和对抗冲突的西方大国崛起老路,主张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与共同发展,体现了以“和合文化”为思想基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方式以及以共享全面性海洋利益为目标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陆海认知与实践的历史演化脉络表明,天下主义、和平为上和天人合一等观念是中国传统陆海思想的精髓。中国强调整体的陆海兼顾思想、奉行防御为主的地缘安全思想以及维护共同利益的外交思想是对古代陆海思想的当代继承与发展。
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回避不了大国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空间即权力的片面思想以及由陆海权争夺而引发的国际冲突等现实困境。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超越西方国家以“陆海征服”为主导的崛起模式,以“两极分化”为特征的世界秩序以及以“控制世界”为目的的“一极世界”的构想,要贯彻中国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突显中国合作性参与的政策取向,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是历史兴衰与时代变迁的杰作,更是现实目标与人类梦想的交融。“一带一路”缘起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又肩负起了新世纪中国走向海洋的时代使命,突出和平的丝路政治、合作的丝路经济以及和谐的丝路文化,具有通道、文化、战略、外交和梦想等多元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格局和战略远见。
纵观中国陆海观的变迁、调适与发展,中国对自身所具备的陆海战略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入,与地缘属性相匹配的陆海战略目标更加清晰,协调均衡可持续的陆海战略原则更加明确,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陆海战略举措更加完备,对多维度和全方位的陆海战略价值更加重视。
海洋从来就是世界大国争夺的制高点,海权的争夺映射并影响大国关系。如何平衡与邻海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关系,如何斟酌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和有效化解海洋争端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强化战略通道安全与巩固经贸合作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均将考验中国情怀和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