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温州国家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走笔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7-28 10:59:51 

■本报记者安海燕

  陈志国是温州一名海钓“发烧友”。最近,他又做了份“兼职”——温州海上环境事件志愿者。615日,他在远海海钓时,远远看到一片赤潮,于是当即给温州市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池瑞昌打了电话。随即,海洋减灾应急预案启动。

  温州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城市,这里发达的民营经济,都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人们并不太关注的是,温州处于西太平洋台风带,是“台风的故乡”,如果从网上搜索“温州”,第一个提示词条就是“温州台风网”。近年,温州的赤潮发生次数,都维持在每年4~5次以上……

  温州市沿海分布着众多港口、电厂、机场、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支撑着温州经济高速发展。这里是富庶之地,同样也是海洋灾害频发地区。应对海洋灾害,温州人一直在努力。

  2014年,温州成为国家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首批4个试点城市之一。温州的试点任务,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切工作围绕提升基层应对风暴潮、赤潮、海啸、突发性海上环境事件等海洋灾害的减灾能力展开,为今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建设提供经验。

  目前,温州的示范区建设已经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示范区做了些什么?示范了什么?记者近日走访温州。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水深社区居委会门前挂有一块牌子——海洋灾害避灾点。在社区文体服务中心,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4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兼做避灾点。

  楼上楼下,各有一间“大教室”,里面摆满了桌子。“去年“灿鸿”及“苏迪罗”台风登陆的时候,这里每次收住200人。”

  避灾点设有救灾储藏室,内有毯子、席子和食品等生活用品,还有照明、雨衣、救生衣等应急用品,以及发电机组等。

  “这样的避灾点,示范区设有12处,共投入约42.5万元。”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环境资源科科长吴群力介绍。

  去往避灾点的路上,记者跟随“水深社区海洋灾害避灾点”的指示牌,顺利到达。这样的指示牌平阳县有91块,设在群众去往避灾点的路上,同时也是不易被海洋灾害破坏的地方。

  温州国家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的建设范围包括“两县四镇八社区”,平阳是其中一个县。在温州所辖的四区五县中,平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亦是海洋灾害的重灾区。

  池瑞昌说:“避灾点的建设,弥补了海洋灾害避灾场所的空白,我们称之为硬件建设。同时,提升群众减灾意识,灾害来了知道如何应对,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软件建设有时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但是软件绝不能软。有时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我们恨不得把村里的大喇叭都用上。”

  记者在平阳县滨海新区采访时看到,村街设置了“海洋减灾宣传栏”,LED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减灾信息和海洋预报,而以往的海洋预报只能到县一级。工作人员还用手机演示了“温州海洋防灾APP”,这是示范区在建设中开发的新产品。  “所谓‘最后一公里’,就是基层。”吴群力说,“减灾措施是否落到实处,是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群众的认知和认可。”

创新产品+创新方法

  示范区建设离不开技术支撑。示范区精细化预警报系统及观测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就是在示范区建设中海洋灾害预警产品的一次创新。

  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预报室主任顾冬明介绍,精细化预警报系统是由一系列产品组成的,他们在常规预警报产品的基础上,新增了潮生消条件趋势预测、重点航线预报、养殖区环境预报、滨海旅游度假区预报、海水浴场预报、分岸段风暴潮预警等系统。

  “比如,之前风暴潮预警是不分岸段的。但实际上,各岸段的防御能力不同,需要更为精细化的预警信息,以便科学组织减灾防灾。”顾冬明举例说,每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要么是出于实际需要,要么是针对普遍难题的破解,“创新产品是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撑。”

  在预警报发布方面,示范区以温州沿海海域预报服务发布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各类预警单位自身特点及接收对象,采取传真、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推送。

  “预报要做到精准及时,应急要做到快速响应。”顾冬明说,示范区海洋灾害应急指挥平台集成了监测预警、值守工作、应急处置、风险隐患等成果,旨在为示范区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辅助决策,提高效率。

  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示范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人员在示范区海堤以内10公里范围,对29类承载体进行调查,重新核定警戒潮位,根据台风等级计算淹没范围……

  如果说产品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撑,工作方法的创新就是示范区建设的机制基础。

  如海上救援问题。众所周知,海上搜救难度较大,相较于陆地救援成功率偏低。为提升海上应急救援能力,示范区成立了由55人组成的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执法大队和渔民志愿者。

  救援队伍依托浙江省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迅速搜索报警点周边渔船,组织调度渔船开展海上互救。75日,两名山西游客因不懂潮汐规律,被困在礁石上,最终被附近的船老大救起。

  为促进救援队伍建设,温州制定出台了海上互救油补制度,设立温州市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渔业船舶海洋灾害救助燃油补贴基金35万元,用于渔船海难事故的善后处理和对参与抢险救助的渔船及编队队长的燃油补助,积极引导渔船开展互救。

  海钓发烧友陈志国所在的“温州海上环境事件志愿者”团队也成立于示范区建设期间,共有80人。一旦发现赤潮及突发生海上环境事件,迅速向海指办联络人汇报灾情。

“综合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621日,温州市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组织的验收。

  示范区建设究竟示范了什么呢?

  专家组认为,示范区重点针对温州沿海海洋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构建海洋减灾业务体系,推动建立了政府主导、海洋部门牵头的海洋灾害防御体系制机制,强化了海洋灾害风险防控,推进了社区避灾场场建设,完善了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创新了海洋减灾服务和宣传教育产品,拓展了渠道和手段,有效打通了海洋减灾“最后一公里”,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应该说,市、县、镇、社区“四级联动”的海洋减灾指挥机构,是温州示范区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组织创新示范。

  在原有减灾体系中,“最后一公里”是个缺口。基层海洋减灾意识宣传、海洋减灾技能培训、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提升……这些具体而重要的工作,到底谁来做?

  在示范区建设中,温州市在两县(平阳县、苍南县)四镇(滨海新区、鳌江镇、金乡镇、马站镇)八社区(麂社区、古鳌社区、下厂社区、炎亭社区、石砰社区、大渔社区、渔寮社区、霞关社区)分别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

  4个乡镇安装LED显示屏发布海洋预警报信息;52块海洋减灾宣传栏介绍知识,公布避灾点及应急电话;编印发放6000余份宣传手册及“明白卡”;制作发放2000份海洋减灾宣传手袋;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宣传活动;开展减灾抗灾抢险培训、演练等。这些都是指挥部的工作内容。

  四级指挥部的建立,已经形成网络,各级均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责任到人,保障了海洋减灾机构的正常运行。

  同时,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也是温州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记者看到一份滨海新区(镇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根据国家海洋局最新修订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市、县两级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的。在村一级建立了示范区灾情速报网。村一级安排了灾害报损员,镇一级安排了专职灾情上报信息员,县级和市级有专人负责统计上报工作。

  在示范区建设中,市、县、镇三级联动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海洋减灾预案体系。

  池瑞昌说:“像陈志国这样,在赤潮到达近岸前就报告我们,应急反应留足了空间。”

  陈志国说,作为温州人,他们在示范区建设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很高兴能成为志愿者,出自己一份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