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流韵前后街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7-21 16:22:08 

辽阳

  前后街位于福建省东山岛的铜陵镇,是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海岛商业老街。老街分为前街和后街,历史上商贾云集,街景繁荣,人流不息,是清代东山复界后至民国时期最为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和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7月的一天,沐着蒙蒙烟雨,笔者走进这条老街。眼前的前后街如同沉默不语的老人,在风雨洗礼中历经岁月蹉跎。尽管原先的鹅卵石路己被水泥路取代,但临街的青石条、红砖墙依旧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前后街两侧的店铺为骑楼式的二三层竹篙厝,建筑整齐有序,亦店亦宅,前店后宅。前街和后街虽然建筑风格相似,但商业特色各异。前街以经营食杂、烟草、酒肆、苧麻、鱼钩、土特日杂、风味小吃等为主,后街以经营布匹、百货、民俗用品等为主。

  据史料记载,前后街的前身是清代军队的教场。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副总兵詹六奇奉令复界后,发动百姓捐款捐物在东山古城下的教场建起市场,供当地人交易农副产品。铜山镇依海临港,海运发达。历史上,这里的商贾游走南北,与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通航通商,运回白糖、布匹、粮食、煤油、肥料等商品,商业贸易兴隆,吸引众多豪商大贾聚集于此。

  下街的恒发朱氏家族,立足临海的优势发展渔需品和水产贸易。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前街购置多间连排店铺,经营南北行和渔行,还设立了“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东山业务代理”,以诚信经营赢得市场,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商家之一。

  清光绪年间,一位叫蔡亚米的商人在前街开设了“显顺”号鱼钩店。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打制真鲷鱼钓、大鲨钓、钩钓等多种质量上乘的鱼钓品种,畅销闽南、粤东一带渔区。因店前悬一木刻“红葫芦”为标志,久而久之“红葫芦”便成了东山鱼钓的著名品牌。

  “一海兴九商”,海运的兴盛,港口的优势,推动了前后街商业迅速发展,私营商号如雨后春笋。前街“振隆”号京果行的老掌柜回忆说:“民国时期的前后街,日日为市,昼夜经营,一派繁忙。经营从东南亚一带进口的煤油、暹罗米、肥皂、柴油、丝绸布匹、桐油、白糖……那时候商家都很讲信誉,人们买东西都要选择有名气有口碑的商家,既称心又放心。”

  聚集在海岛商业老街的百余家商号于1955年接受了公私合营和私营改造,老字号也由此成为了历史的符号。尽管岁月流逝,海岛商街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声誉,至今仍为老一辈人津津乐道,这足见商业老街厚重的文化内涵。

  一条老街有着一段记忆。前后街烙着珍贵的红色革命印记。如“哲记”南北京果行,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是国共两党和平解放东山岛谈判代表的接头地点。翁占春的“惠人诊所”是彭湃烈士的战友翁佛涵从广东转移到东山岛播种红色种子和领导工友闹革命的秘密联络点。1932年正是在这个诊所成立了中共东山岛地下党组织。

  老街桃树巷聚集着猫仔耳、扁食面、海蛎粿、萝卜粿、肉管、糯米鹅蛋等众多小吃摊,不管是在前后街经商做生意,还是从闽南沿海古雷、峢屿、屿头渡海而来的农民、渔民,挑着土特产或海产品来到东山岛集市交易的众多土家商客,总忘不了忙里偷闲到此解馋,小巷因此又被称作“偷吃巷”。

  深深的老街,幽幽的情结。临街老宅墙头的中西合璧装饰、精巧的雕花木构件,犹如一幅幅古朴的水墨画,令人不由地驻足、凝望。透过老街建筑仍可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回味昔日的盛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