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外来鱼种五年增速25% 江中已有凶猛鱼类
羊城晚报讯记者文聪报道:东江是重要供水水源,记者19日获悉,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两位专家通过走访调查和对比发现,由于市民盲目放生、随意抛弃外来鱼种,不仅导致东江东莞段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外来鱼种五年的增速高达25%,甚至还出现了雀鳝、短盖巨脂鲤等威胁市民生命健康的凶猛鱼类。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科学放生。
市民盲目放生凶猛鱼类
杨志普和卢琦琦两位专家调查的区域为东江东莞段,包括东江下游的石龙至桥头段,以及东江北干流、北支流南支流、淡水河等组成的入海三角河网。
根据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多年渔业资源监测数据显示,东江东莞段渔业水域鱼类外来种逐年增多——2005年-2009年发现外来鱼种9种,2010-2015年则发现了齐氏罗非鱼、蓝鳃太阳鱼等12种。仅从外来鱼种的增速看,五年内的增速高达25%;而外来鱼种在整个鱼类种数中的比重,则从9.18%增至了14.29%。
“经多年走访调查,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引入主要有三种途径:盲目放生、养殖逃逸、随意抛弃。”专家称,由于缺乏科学的宣传,所以长期以来市民们自发组织的放生行为往往都较为盲目,不分品种,甚至有些地方还流行陋俗,小孩出生要放生生性凶猛、生命力顽强的雀鳝、巴西龟等生物。而养殖逃逸则是因为华南地区多暴雨,山塘、水库和养殖鱼塘很容易水淹和漫堤,一些外来鱼种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也是主要养殖经济种,就会随洪水大量逃逸到野外,在溪流、江河栖息繁衍,成为新的种群。
专家称总体风险可控
专家们为何要走访调查外来鱼种呢?这是因为外来鱼种潜在诸多危害。据介绍,相比本地种,外来种具有更强的繁殖力和更少的天敌,挤压本地种的生存空间,甚至直接伤害本地种,给物种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2005年-2009年,东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鲤等,发现外来鱼种9种。近几年,主要经济鱼类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常见的鲫、黄尾鲴等经济鱼类现在已不多见。”
不仅如此,更让人担忧的是,外来鱼种正潜在地威胁市民生命健康。据专家透露,东江下游的企石、石龙、万江等段有多次捕获雀鳝、短盖巨脂鲤的记录。其中,雀鳝原产于中北美洲,为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属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鱼类之一,其卵有剧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可能导致死亡。
“调查表明,外来鱼种在东江下游已形成入侵,对本地鱼种形成威胁,但总体风险可控。”专家建议,在万江大王洲、石碣放生台、石龙金沙湾、企石黄大仙庙等市民经常放生的地点设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普宣传栏,介绍外来种入侵的危害、鼓励放生的本地种、禁止放生的外来种等知识,指引市民科学放生。编辑:实习编辑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